1975年4月,蒋介石病死,在香港的关麟征非常悲痛,带着妻子去吊唁。一下飞机,黄杰带着数百黄埔校友迎接,关麟征和黄杰相互拥抱,当场大哭起来。 关麟征这人,生下来就带着点传奇味儿。他1905年4月18日出生在陕西户县,家里是地道的农民,爹叫关树铭,娘是杨氏,后来还有个继母贾氏,兄弟姐妹一共六个。小时候,他脑子灵光,就是有点调皮,爱管闲事。小学毕业成绩本来是第一,可因为犯了点小错,愣是被降到第二。校长当时就说:“这小子,要么成大器,要么卖麻糖。”结果呢,他还真没走卖麻糖那条路。15岁考进西安省立第三中学,念书时对当兵打仗特别感兴趣,立志要干一番大事。 1924年,他运气不错,靠着于右任的推荐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那时候孙中山亲自上课,讲“军人要不怕苦、不怕死”,这话他记了一辈子。1925年毕业后,他直接上了战场,参加东征打陈炯明,膝盖中了弹,差点截肢,幸亏廖仲恺帮忙保住了腿。从那以后,他一步步往上爬,从排长干到连长,再到营长,1927年当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补充第七团团长,后来又调到第十一师六十一团当团长。听说他跟副师长陈诚因为反对师长的事闹了矛盾,从此俩人关系一直不太好。 1932年,关麟征升了第二十五师师长,带兵去鄂豫皖苏区打仗。1933年长城抗战,他可真拼了命。在古北口那场硬仗里,他亲自带着第一四九团抢高地,撞上日军埋伏,子弹横飞,他身上挨了好几枪,血流了一地,身边的人全牺牲了,他还是咬牙指挥,最后硬是把日军打退了。后来日军主力又杀过来,东北军撤了,他伤得实在撑不住,杜聿明接手指挥,他才退下来。这仗打完,他得了青天白日勋章,外号“关猛”“关铁拳”就传开了。 抗日战争一爆发,1937年他当上第五十二军军长,先在平汉铁路北段挡日军,后来转战河南、山东。1938年台儿庄战役,他带着部队狠狠收拾了日军一顿,战后升了第三十二军团长。同年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又升到第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还代管了总司令的活儿,带着队伍打第一次长沙会战。没多久,他正式当上总司令,成了黄埔毕业生里第一个做到这位置的,挺牛的。 1941年,他去了云南,管滇南的防务。抗战胜利后,1945年当了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官,后来又干过云南警备司令。不过因为“十二·一惨案”,他被停了职。1946年调到成都陆军军官学校当教育长,1947年升校长,1948年又当上陆军副总司令兼校长,1949年初升到陆军总司令。可没干多久,他觉得时局乱糟糟的,秋天就辞了职,跑香港隐居去了。 说到他跟蒋介石的关系,那真是铁打的。蒋介石对他挺信任,还亲自给他主持过婚礼。可他跟陈诚一直不对付,1949年蒋介石让他去台湾,他没答应,宁愿留在香港过清净日子。直到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去世,享年87岁,这消息传到香港,关麟征心里跟刀割似的。毕竟是老战友、老恩师,他决定带着夫人徐淑仁去台湾送最后一程。 4月上旬,他俩坐飞机到了台北。下了飞机,他一眼看到黄杰带着几百个黄埔校友在机场等着。黄杰当年也是黄埔出来的,跟关麟征一样打过不少硬仗。两人一见面,啥话没说,先抱在一起,眼泪哗哗往下掉。那场面,谁看了都得动容。那些黄埔校友站在后面,个个神情严肃,不少人也红了眼眶。 4月16日,蒋介石的国葬在台北举行。关麟征穿着黑礼服,胸前别着白花,参加了全过程。葬礼有基督教仪式、家族传统礼仪和军事礼仪。他不信教,但知道蒋介石晚年信了基督教,也就跟着尊重。家族仪式上,他看着蒋家后人鞠躬,心里感慨时间过得太快。军事礼仪时,士兵鸣枪,国歌一响,他敬了个礼,手有点抖,想起了当年一起打仗的日子。 葬礼结束后,蒋经国找了他好几次,想让他留在台湾,还许了不少好处。关麟征挺感激,可还是谢绝了,说自己习惯了香港的生活,不想再掺和那些事。蒋经国也没勉强,俩人握手告别。走之前,他还去了慈湖陵寝,在蒋介石墓前站了好久,眼泪掉下来,心里默默送了老友最后一程。 1975年夏天,他妹妹从陕西来看他,带了点家乡的消息:村里通了电,田里修了路,孩子都能上学了。他拉着妹妹的手,眼里全是泪,高兴家乡变好了。虽然回不去,可心里踏实了不少。妹妹走后,他老翻看她带来的土产,想着老家的一切。 晚年他身体不太行了,心脏病、关节炎都找上门,可他还是硬撑着干活,军人那股劲儿没丢。1980年7月30日,他在香港去世,享年75岁,走的时候家人都在身边,挺安详的。他葬在香港,没能回老家,可那份爱国的心一直没变。 后来他的回忆录《关麟征回忆录》出了书,里面写了他这一辈子的事儿,讲爱国、讲责任、讲荣誉,看得人挺受鼓舞。他虽然没死在故土,可那精神跟灯塔似的,照着后人往前走。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6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