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一近代史研究员表示我们现在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

小张的社会 2025-04-21 17:07:22

“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一近代史研究员表示我们现在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日语,高晓松也曾表示现代汉语一半双音节词都来自日语,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最近有个奇葩论调在网上炸锅——某近代史研究员宣称“中国人说话全靠日语”,高晓松更离谱:“现代汉语一半双音节词都是日本货!”这就好比说“中国菜全靠日本酱油”,气得网友直接开怼:“那‘酱油’俩字还是唐朝传过去的呢!”   明治维新后,日本疯狂翻译西方术语,用汉字造了一堆新词。比如“科学”“民主”“社会主义”,这些词后来被中国留学生带回国内,确实填补了西学翻译的空白。   但这就像“中国借日本酱油炒了盘西芹”,总不能说“整桌菜都是日本味”吧?   高晓松所谓的“一半双音节词”,其实是把“科学”“民主”这类“日制汉语”当成了日语原创。但真相是:    “科学”一词元朝就有:元代《秋涧先生大全集》里“科学异端”的“科学”,指科举之学。   “民主”比日本早两千年:《尚书》记载“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思是“为民做主”。    “经济”原是中国词: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写“经济长怀尚典州”,指“经世济民”,日语只是赋予其现代含义。   更讽刺的是,日本人翻译西方术语时,很多词直接照搬中国古籍。比如“哲学”来自《尚书》“知人则哲”,“社会”出自《旧唐书》“村闾社会”,日本人不过是给这些旧词穿上了西装。   高晓松的“70%”说法,源于对学者陈力卫研究的断章取义。陈力卫的真实结论是:   人文学科日语借词占38%:主要集中在政治、法律领域,如“宪法”“权利”。   整体常用词仅占7.2%:4000个常用词中,日语借词只有288个,连零头都不到。   而且,这288个词里有一半是“出口转内销”。比如“经济”“社会”本是中国词,日本人改造后又传回中国,结果被当成日语原创。   汉语双音节词自古就有,比如“天子”“百姓”“国家”。先秦《诗经》里“窈窕淑女”“辗转反侧”全是双音节。   高晓松把“沙发”“咖啡”这类音译词也算进去,纯属偷换概念——按这个逻辑,“巧克力”“披萨”都是意大利语,英语也得“亡国”了。   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从未停止:   古代:日语中的“天皇”“茶道”“武士道”,全是中国文化的衍生品。   现代:“一带一路”“中国梦”“网红”等词,正在反向输入日本。   甚至日语中的片假名词汇,很多也是“中国转口”。比如“タオバオ”(淘宝)、“アリババ”(阿里巴巴),本质是中国文化的输出。   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有网友说:“建议高晓松先学会‘双音节词’和‘日语借词’的区别,再出来忽悠人。”   有网友说:“唐宋时期日本疯狂学汉语,咋没人说‘日语没了汉语就没法说话’?”   还有网友钢筋附体说:“按这逻辑,英语里70%词汇来自拉丁语,英国人是不是该给罗马人磕头?”   汉语就像一锅火锅,能涮进各种食材——日语借词不过是其中几片肥牛卷。真正让这锅汤沸腾的,是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汤底”。   那些叫嚣“汉语依赖日语”的人,要么是历史文盲,要么是故意制造焦虑。毕竟,连“日语”这俩字都是汉字写的,还好意思说汉语离不开日语?   你知道哪些“日制汉语”其实是中国原创?评论区晒出你的“冷知识”!

0 阅读:144

评论列表

大牛

大牛

2025-04-22 05:08

公圾,公共垃圾。

大牛

大牛

2025-04-22 05:09

日语中的汉字哪里来的?

小张的社会

小张的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