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

疏星淡月念情长 2025-04-21 17:09:29

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子,就只是为了寻到丈夫的坟墓,女人在看到墓碑上的名字后,眼泪止不住的掉了下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春天,一场保家卫国的战火在中国南疆燃起。王发坤,彼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年轻军官,担任机炮连副连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某次激烈交锋中,他所在部队接到命令,要在敌军火力封锁下迅速渡河转移。敌军炮火如雨点般密集,河岸成为死神的猎场。 就在撤离陷入僵局的生死关头,王发坤主动请缨,带领小队负责火力掩护。他清楚地知道,这一任务意味着什么。他要站在最前沿,面对最密集的火力,却毫不犹豫地扛起了机炮,目光坚定地望着战友们的背影一个个安全渡河。 在战斗持续的最后时刻,一枚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撕裂了他的身体。流着血的王发坤仍然强撑着意志,继续为战友们扫清前方的障碍。等到最后一名战友渡河安全后,他才缓缓倒下。 战友们事后在他遗物中发现一封用血迹染红的遗书,他嘱咐妻子李金花一定要坚强生活,鼓励她再婚,还特别叮嘱将抚恤金优先用来偿还为盖房所欠的2000元债务。他在遗书中写道:“欠债不能让人戳脊梁骨,我走了,名声不能坏。” 王发坤的牺牲是无数英烈中普通而又伟大的缩影。而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一位坚韧不屈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李金花接到噩耗时,悲痛欲绝。但她知道,哭不是办法,家还要继续,孩子要养大,婆婆需要照顾。她将王发坤的遗书放入一个布包中,整整28年,寸步不离。 面对亲戚的劝说和周围人的误解,李金花始终没有选择改嫁。她说:“他把命留在了战场,我不能把他从心里抹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女人独自撑起整个家,谈何容易。李金花靠着种地、养鸡、养猪,闲时去山上采药换点钱,或者替人缝缝补补赚点小工钱。 那800元的抚恤金,她一分不敢乱花,只留给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剩下的,她一笔一笔地去还那笔让丈夫念念不忘的债务。整整11年,她省吃俭用,最终将2000元债务全部还清,甚至还主动补偿了部分利息。 她并不知道丈夫到底埋葬在哪里。王发坤牺牲后,由于战事紧张、通讯不畅,烈士的具体安葬地并未及时通知家属。28年来,李金花每年清明都在自家后山立一块小碑,烧纸献花,把它当作丈夫的“魂归之所”。直到2007年,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她的等待。王发坤的一位战友通过层层打听,终于联系到她,告诉她:王发坤被安葬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 李金花听后泣不成声,她借了些钱,带着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踏上千里寻夫之路。站在丈夫的墓前,李金花泪如雨下,跪倒在墓碑前,双手颤抖地抚摸着那久违的名字。她说不出话,只是不断哭泣,那些压抑了28年的思念与痛苦,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出口。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为国捐躯者的名字?我们是否还愿意为信念付出时间和代价?李金花给了我们一个最真实、最质朴的答案。她不是一个伟人,却用一生演绎了什么是忠诚、责任和担当。

0 阅读:1
疏星淡月念情长

疏星淡月念情长

疏星淡月念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