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杀刘伯温前夜,马皇后派人送水果给刘伯温,刘伯温打开一看,大惊失色,只见篮子里赫然放着俩枣一梨。第二天,刘伯温见到朱元璋高呼:“皇上,我有一字不会写”,侥幸保得一命。 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真是让人感慨。朱元璋打天下时,刘伯温是他的智囊,出了不少主意,帮他一步步坐上龙椅。可人一旦到了高位,心思就变了。朱元璋是个狠角色,开国后为了稳住江山,对功臣下手毫不留情。胡惟庸案、蓝玉案,哪个不是血流成河?刘伯温虽说没直接卷进去,但他功高盖主,脑子又太好使,朱元璋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这事儿得从刘伯温的性格说起。他不是那种溜须拍马的人,直肠子,有啥说啥。早年给朱元璋提建议时,没少得罪人。朱元璋表面上听,心里却未必舒服。尤其到了后来,天下太平了,朱元璋开始疑神疑鬼,总觉得身边的人都可能反他。刘伯温呢,又是个聪明到极点的人物,朱元璋心里估计早就在掂量:这家伙要是起了歪心思,我还能压得住吗? 再说那篮水果,两颗枣和一只梨,乍一看没啥,可细想就不简单了。民间有说法,“枣”和“早”谐音,“梨”跟“离”一个音,加起来就是“早离”,意思是让刘伯温赶紧滚蛋,或者干脆一命呜呼。这不是明摆着敲打他吗?有人说是马皇后好心提醒,可马皇后是朱元璋的枕边人,真会这么干?更可能是朱元璋授意,马皇后不过是执行者。刘伯温收到这东西,估计一宿没睡好,满脑子琢磨怎么保命。 第二天上朝,他使了个巧招,高喊:“皇上,我有一字不会写。”这话听着简单,实则高明。朱元璋问他哪个字,他说是“臣”字。这是在表忠心啊,意思是我连“臣”都不会写,哪来的心思造反?朱元璋再狠,也不好当场翻脸,只能暂时放他一马。刘伯温这招,靠的是脑子快,心眼活,硬生生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暴露了朱元璋的为人。他不是那种念旧情的人,打江山靠你,用完你就扔。看看其他功臣的下场,李善长、徐达,哪个落了好?刘伯温能活到这时候,已经算命大了。他后来称病辞官,估计也是看透了,跟这种老板混,迟早得出事。 马皇后在这件事里,作用挺微妙。她是朱元璋的老婆,平时也劝过他别太狠,可她毕竟不是啥圣母。送水果这事儿,八成是朱元璋的意思,她顶多顺手推舟,想给刘伯温提个醒。她跟刘伯温关系不错,但也没到为了他跟朱元璋翻脸的地步。说白了,马皇后还是站在朱元璋这边的,刘伯温不过是她顺便帮了一把。 刘伯温呢,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能从水果里看出杀机,说明他早就防着朱元璋了。这人脑子转得快,心思细,能屈能伸。辞官回家后,他低调得很,生怕再惹麻烦。可惜啊,聪明人往往命不长,他后来还是病死了,有人怀疑跟朱元璋脱不了干系。不过这也没证据,只能说是天妒英才。 朱元璋的心态,其实挺好理解。他从穷小子爬到皇帝,骨子里就不信任何人。功臣对他来说,就是用完的工具,用得好就赏,用不好就杀。刘伯温这种脑子太好使的,更让他睡不着觉。水果这事儿,不过是他试探的一招,想看看刘伯温啥反应。结果刘伯温机灵,躲过去了,但这也只是缓兵之计,朱元璋要真下决心,谁也拦不住。 再说那句“我有一字不会写”,真挺有意思。表面上是示弱,实际上是赌了一把。朱元璋爱面子,刘伯温当众这么说,他不好直接发作,不然显得自己小气。可这招也就管一时,朱元璋的疑心病是治不好的。刘伯温后来的日子,估计过得提心吊胆,每天琢磨皇上又在想啥。
1680年,康熙喝的醉醺醺准备就寝时,看到伺候自己宽衣的宫女颇有姿色,康熙便告诉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