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形玉饰 时代:宋元(公元960~1386年) 出土地点:新疆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

豆豆评历史 2025-04-21 18:56:36

桃形玉饰 时代:宋元(公元960~1386年) 出土地点:新疆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 现藏地:中国考古博物馆 青白玉,桃形,通体磨光,偏下方有一圆穿;背面于圆穿两侧各有一对小孔,每对小孔相互沟通。最大径2.2、厚0.5-0.7、圆穿径0.7、小孔径0.2厘米。为玉带銙,是腰带上的饰物。背面相通的两对小孔用于固定在腰带上,圆穿可能用于悬挂物品。 带銙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蹀躞带,最初具有实用功能,用于在腰带上悬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品。沈括《梦溪笔谈》:“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筭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筭”同“算”)带銙按材质可分为玉、金、银、铜等。玉带銙有长方形、椭圆形、桃形等,表面雕刻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背面或四角有小孔,用于缝缀于腰带之上。目前考古发掘所见的最早的玉带,出土于陕西咸阳北周若干云墓中。至唐代,玉带銙的使用制度化,《新唐书·车服》记载:“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唐以后直至明代,玉带銙始终是身份尊贵的象征。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出土的玉带銙可能属于回鹘高等级贵族,这与回鹘佛寺王家寺院的地位相符。其风格与中原相似,反映了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0 阅读:0
豆豆评历史

豆豆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