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的科技味2025上海车展鹿晗关晓彤2025年上海车展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

祥川聊娱乐 2025-04-21 20:21:06

上海车展的科技味2025上海车展鹿晗 关晓彤2025年上海车展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风向标,集中展示了智能座舱、驾驶辅助和AI技术的最新进展,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重塑了汽车的功能边界,更推动了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的转型。以下是对三大核心技术的深度解析及个人见解:

一、智能座舱:从“功能叠加”到“场景融合”

1. 技术现状

• 多屏互动:中控屏、仪表盘、HUD抬头显示、车窗玻璃等载体实现信息无缝流转,例如问界M8配备11个屏幕(含AR-HUD),构建全场景智能驾驶体验。

• AI助手主动化:通过语音、手势、面部识别等多模态交互,AI助手可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节车内环境、推荐音乐。

• 沉浸式体验:高性能音频系统、氛围灯、座椅按摩等功能结合,部分车型甚至搭载AR/VR技术,提供身临其境的娱乐和导航体验。

2. 个人观察

• 健康管理升级:DMS(驾驶员监测系统)升级为IMS(车内乘员监测),可无感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联动医疗资源提供健康建议。

• 情感交互突破:搭载情绪识别功能的座舱能主动调节氛围灯、香氛及音乐,缓解驾驶疲劳,例如深蓝汽车通过AI大模型实现语音助手的上下文理解和个性化服务。

二、驾驶辅助:迈向高阶自动驾驶

1. 技术突破

• 高速NOA普及:2025年高速NOA成为标配,比亚迪、小鹏等品牌实现自动变道、泊车、高速导航辅助等功能,部分车型支持城市道路辅助驾驶。

• 城市NOA加速落地:城区NOA功能覆盖复杂路口、施工路段等场景,但通行效率仍需提升,需驾驶员接管的场景减少。

• 硬件依赖与成本优化: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如英伟达Orin)的普及提升了感知能力,但车企通过“轻地图/无图方案”降低成本,例如蔚来乐道L60采用单颗Orin-X芯片支持726城全场景领航辅助。

2. 个人见解

• 端到端技术路径:特斯拉FSD V12、华为ADS基础版等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减少信息传递误差,提升智驾系统上限,但需解决AI误判和误操作风险。

• 政策与法规支持:北京、上海等地通过自动驾驶立法,明确L3级事故责任划分,广汽等车企推出“智驾险”,化解用户对安全性的担忧。

三、AI技术:重塑汽车产业生态

1. 应用场景

• 车联网与V2X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构建智慧交通生态,例如支持V2X通信的车型能实时获取周围环境信息,提前预警潜在风险。

• AI大模型赋能:华为乾崑智驾、小鹏“MAX高阶智驾”等系统已实现自动变道、泊车、高速NOA等功能,部分车型支持城市道路辅助驾驶。

• 生成式AI与情感交互:AI助手能通过多模态数据(语音、手势、生物识别)理解用户意图,提供主动服务,例如根据日程自动规划行程、预订餐厅。

2. 个人思考

• 安全边界需明确:随着AI在汽车领域的深度应用,用户、数据和隐私安全问题,以及自动驾驶中AI误判和误操作带来的风险,亟需行业共同探讨并明确安全边界。

• 可持续发展理念:汽车行业正从电动化走向AI驱动的质变阶段,AI技术将推动汽车产品加速智能化,但需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责任,例如避免AI滥用导致的社会问题。

四、个人感兴趣的汽车科技

1. 智能座舱的场景化服务

• 华为鸿蒙、小米澎湃OS等系统实现车与手机、家居的无缝连接,构建“人-车-家”全场景生态,这种跨设备协同的体验将极大提升生活便利性。

• 健康监测与情感交互功能让我看到汽车从“交通工具”向“生活伙伴”的转变,例如通过AI识别用户情绪并主动调节车内环境。

2. 高阶自动驾驶的落地挑战

•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但城市NOA的通行效率和行为拟人化仍需提升,复杂路口、施工路段等场景仍需驾驶员接管。

• 我关注车企如何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和轻地图/无图方案平衡性能与成本,以及政策法规如何为L3/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铺路。

3. AI技术的伦理与安全

• 随着AI在汽车领域的深度应用,如何防止AI误判和误操作对车辆和乘客带来危险?如何构建与智能水平相匹配的安全治理体系?这些是我持续关注的议题。

结语

2025年上海车展不仅展示了汽车科技的最新成果,更揭示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智能座舱的场景化服务、高阶自动驾驶的落地挑战、AI技术的伦理与安全,这些议题将深刻影响汽车产业的未来。作为消费者,我期待汽车科技在提升出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兼顾安全与伦理责任,真正实现“科技向善”。

0 阅读:0
祥川聊娱乐

祥川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