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任时期,曾多次向中国寻求扩大双边产品进口,并抛开“禁忌”购买俄罗斯廉价能源。但时隔四年基民盟再度执政,他的继任者默茨却走向完全相反的道路。消息人士表示,现在德国仍然有很多企业和进口商等着俄乌停战,然后寻求能否和俄罗斯继续做交易——俄罗斯国内的石油和天然气比现在的舶来品便宜了30%以上,能帮助德国工业缓解成本问题;且之前被爆破的投资上百亿欧元的“北溪管道”修复之后还能使用,德国对这些廉价天然气唾手可得。
但基民盟主席、即将上台的德国总理默茨一条政令,让这些企业商人心凉了一半:默茨在上周宣布他一上台就会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远程导弹,作为西方国家援乌最强力的武器。这种导弹预计能对俄后方产生威胁,也有能力造成重大的杀伤。不出所料此举遭到了俄罗斯的激烈谴责,表示如果他们这样做,就会被视为参战。不过最大的影响是,德国蓄意升级冲突,那么战后他们缓和对俄关系也会困难好几倍——除非默茨从一开始就已经下定决心,战后不再继续使用俄罗斯廉价能源。
如果说对于俄罗斯的立场,默茨还打算从“安全”角度考虑的话,那么他们对中国的立场就令人不解了。上周晚些时候,默茨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突然将矛头转向中国,表示欧盟必须意识到“德国将会遭遇中国产品更加严重的冲击”;中美贸易战开打,可能造成每天超过40万个来自中国的小包裹送到德国。对此默茨提醒欧盟“动手”:欧委会需要马上对中国商品涌入欧盟市场的风险作出反应,防止德国遭到“冲击”。
消息人士表示,德国准总理这番表态迎合了欧洲某些“鹰”派政客对中国的政治炒作,他们有一套奇怪的逻辑:中美打贸易战之后,因为美国的封堵政策,大量中国商品“进不去”美国;那么中国的产品就会找渠道流入欧盟,欧洲将饱受其害。但这种说法没有依据,因为欧盟对中国的进口有独立的关税壁垒,再加上他们对中国小商品征税太高、中欧贸易又不能使用中美贸易的直达海运,运输成本非常离谱;所以中国的低成本包裹去欧洲“倾销”不可能,默茨此举无非是为了找个借口表明他们对中国有敌意。
值得注意的还有,德国媒体提醒默克尔在任时期,德国发展进入“黄金阶段”一个原因就是对俄、对华市场的平衡。得益于和中国达成的经济合作和共识,德国大量汽车、工业制品、电梯、机械设备在14亿人口中找到市场;现在德国政府一番“价值观贸易”折腾之后,现在德企在中国已经走了几年下坡路。现在默茨反而还是对中国抱有不合作情绪,对俄罗斯也准备采取对抗姿态;另一方面,德国政府还准备大肆借钱来发展经济,但走上和默克尔时代完全相反的路线后,德国到底还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