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这个地方还是太复杂了
原创 杨乃悟 星球商业评论
乃悟有个做外贸的朋友冉女士,最近给讲了讲故事。4月9号上午10点56分,冉女士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美国客户的消息,对面告诉她可以把智能鼠标拆分开报关,硬件算零件,剩下的随便算什么服务:服务部分不收税。就这样,一个智能鼠标按零件算,价值只有售价一两成。
冉女士感觉豁然开朗,立刻试着向美国发了一批货物,结果过关时税费节省了90%。征关之治开始前的4月8日,懂王说每天能收到20亿美元关税。但结果对等关税第一天的4月9日,美国海关就出现了系统故障,直到10个小时后关税才被正确计算。4月5日至14日,按照美国海关的数据,关税一共收了5亿美元。
很多人说懂王失败了。也不单是乃悟的朋友,这段时间很多外贸商家都试着另辟蹊径,甚至还搞了视频教程。什么把家具拆分成木材+加工费,把充电宝拆分成外壳+电芯再加安全认证费,连越南的咖啡豆都可以拆分成生豆+烘焙服务费。对于这些教程,冉女士觉得可能有夸张成分。她的鼠标因为附加值高,走的是空运,而大部分商家走的是海运,他们沟通客户、货代,然后再报关,怎么可能这么短时间内见到结果。乃悟又分别问了义乌、温州和广东的外贸商家们,大家都说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报关。你们说我就信,毕竟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
外贸商家们现在主要分成三种。第一种出口的是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竞对少,美国客户愿意全部承担暴涨的关税。第二种极致性价比产品。有温州卖小厨电和个人护理产品的商家告诉乃悟,就算加上关税,他们的商品依旧比其他国家生产的便宜。美国客户直接提升了终端零售价格,10美金出厂价的产品,以前15美金,现在直接30美金。苦一苦美国百姓,骂名懂王来担。第三种是既没有高附加值,也没有极致性价比的产品。美国客户好点的让你担一半,不好的要求你全部承担。商家不愿意,那就暂停。已经生产出来的堆放在仓库里,还没有生产的暂停生产。就这么一天天放着,每天的仓储费用就让很多商家们叫苦不迭。为了应对懂王的征关之治,商家们现在都在开拓新的市场。乃悟的朋友前段时间去了一趟义乌,她告诉乃悟,那里现在挤满了中亚人,几乎都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商人。
事实上,大多数商家们现在做的最主要的事情还是一个字:等。不光是我们在等,对岸也在等。大家在等啥呢?就比如说这个每天20亿美元的关税梦想是怎么来的。按照懂王高级贸易顾问纳瓦罗的说法,每年多征6000亿关税,平均到每天是16.5亿美元。但美国经济学家算了算,发现这个数字就是按美国去年进口额3.3万亿乘以20%来的。
那我们来做一道应用题,美国有大约70个港口,按照他们公布的2023年数据,美国一年进口了2800万个集装箱,平均每天7.7万个。海关对集装箱的抽检比例是3%-5%,用X光机检查一个集装箱要20分钟,开箱检查1小时起,那么美国海关需要多少人才能完成这个检查量?这还不是全部,2023年通过美国海关的小额包裹有10亿个,本来这些小额包裹是免税的,4月2日懂王说了一律不免税。如果也按照集装箱比例检查,又需要多少人?去年美国海关雇员数量是6.8万人,其中实际在美国328个美国入境口岸和14个海外预先清关点进行关税征收的员工仅为2500余名。他们每天平均需要工作几小时才能完成这些工作量?
一个个都说乃悟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你们倒是算算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