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表示,虽然中国深化了与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的关系,但是让中国感到有一点“无奈”的是,这些国家赞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他们却拒绝与中国一起反对美国。不仅如此,这些国家对中国也有一点担心,那就是担心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的产品大量出口东南亚,导致本地产业受到冲击。 外媒最近总在说中国在东南亚“吃力不讨好”,这话听着刺耳,但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就拿越南来说,这边刚把中国转移的纺织厂开得热火朝天,那边又给美国出口牛仔裤赚得盆满钵满;马来西亚更绝,一边给中国半导体企业大开绿灯,一边又给美国英飞凌、英特尔的芯片工厂批地建厂。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操作,让中国既无奈又头疼。 其实东南亚国家的“骑墙”逻辑不难理解。越南胡志明市的纺织厂老板最清楚,他们80%的布料和染料都从中国进口,加工成牛仔裤后再贴上“越南制造”标签卖到美国。 2025年美国对越南纺织品加征46%关税,结果这些工厂直接把订单转给中国广西的代工厂,贴上柬埔寨标签出口。这种“曲线救国”的办法,既保住了美国市场,又没得罪中国供应链。 马来西亚的半导体产业更是典型,槟城的芯片封测厂一半设备来自中国,另一半来自美国,政府还专门成立工作组协调中美企业的“和平共处”。 印尼外长雷特诺的比喻最形象:“我们不是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是在两个巨人之间找空间种水稻。”这话背后是小国的生存智慧。越南人均GDP刚过4000美元,美国市场占其出口总额的28%,而中国是其最大进口来源国;马来西亚半导体产业占GDP的13%,美国企业贡献了60%的技术,中国则提供了40%的投资。这种“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心态,让东南亚国家在中美博弈中练就了一身平衡术。 中国当然明白这种微妙的关系。中老铁路通车三年,货运量突破5000万吨,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泰国榴莲48小时就能摆上成都超市的货架;雅万高铁运营两年运送旅客700万人次,把雅加达到万隆的时间从3.5小时缩短到40分钟,印尼人尝到了基建的甜头。这些项目看似是经济合作,实则是在帮东南亚国家把“骑墙”变成“搭桥”。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越南纺织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越南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18%,本地企业叫苦不迭:“中国面料又便宜又好,我们根本竞争不过。”马来西亚半导体厂商更直接:“中国芯片设备价格比美国低30%,但美国说用了中国设备就不能卖芯片给他们。”这种“既要中国市场,又怕中国冲击”的矛盾心理,让东南亚国家在对华合作中始终留着后手。 美国的关税政策更是火上浇油。2025年4月,美国对柬埔寨纺织品加征49%关税,逼得柬埔寨首相洪玛耐公开表态:“我们不选边站,白菜和牛肉都要。”但实际操作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170家中企,正悄悄把产品贴上“柬埔寨制造”标签出口美国。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既保住了美国市场,又没断了中国的投资。 中国的应对策略其实很务实。RCEP生效三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6万亿美元,原产地累积规则让“中国制造”变成“亚洲制造”;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打通了物流通道,还让东南亚国家看到合作的甜头。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领域的布局,比如与马来西亚共建5G网络,和印尼合作新能源项目,正在改变传统的“低端代工”模式。 但挑战依然存在。越南的纺织工人月薪只有300美元,中国同类岗位工资是其两倍,这种成本差距让产业转移难以逆转;马来西亚的半导体封测厂虽然技术成熟,但高端芯片设计仍依赖美国。这些结构性矛盾,短期内很难通过政策调整解决。 不过,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2025年1月,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列车增至每日18列,榴莲、橡胶、电子产品源源不断运往中国;雅万高铁带动沿线房价上涨30%,印尼政府尝到了基建的甜头。这些看得见的实惠,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说服力。 说到底,东南亚国家的“骑墙”本质是利益驱动。当中国的市场红利、技术红利和基建红利足够大时,所谓的“安全靠美国”自然会松动。就像印尼外长说的:“种水稻需要肥沃的土地,而不是选边站队。”中国要做的,就是把这片土地耕耘得更肥沃。
现在的中国打的过美国吗?这么说吧,很快就会知道了,经济上无法取胜,或者占不到他们
【4评论】【10点赞】
用户95xxx05
小国生存难啊[滑稽笑]他们也没办法[抠鼻]除非中国成为高科技发达国家[裂开]
爨歘歘
很中肯的一篇报道,不像那些拍马屁的自媒体,离开了中国的美国就崩溃...等等无脑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