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德国的施特默尔曼上将回应道:“军人应战死沙场!”战后,苏联红军集体鸣枪,向他致以敬意。 1944年的冬天,对德国人来说是个噩梦,在东线战场,德军节节败退,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当时,施特默尔曼将军所率领的6万多名德国士兵,被苏联军队围困在了乌克兰的切尔卡瑟地区,形势万分危急,弹尽粮绝只是时间问题。 眼看大势已去,施特默尔曼多次向德军最高统帅希特勒请求撤退,希望能够保存有生力量,以图东山再起,然而,希特勒却不愿接受现实,他固执地认为,只要坚持下去,战局就一定能够扭转,在他看来,后撤就是懦弱的表现,简直是对德意志民族的羞辱。 施特默尔曼眼看劝说无望,心里清楚再这样下去军队必将覆灭,他明白,希特勒远在千里之外的柏林,根本无法体会前线士兵的处境,当断则断,施特默尔曼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命令,率部突围! 说干就干,施特默尔曼立即着手制定突围计划,他下令部队放弃所有重型装备,带上足够的食物和弹药,准备冒着枪林弹雨,杀出一条血路,施特默尔曼深知,这一去凶多吉少,但为了几万将士的性命,他别无选择。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突围前夜,老天爷似乎都被这位将军的勇气所打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悄然而至,呼啸的风声掩盖了德军集结的动静,纷飞的雪花迷惑了苏军的视线,施特默尔曼当机立断,下令发起突围。 德国士兵们明白,这可能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了,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握紧手中的枪,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行,没有人喊冷,没有人喊累,他们的眼中只有一个信念:活着回家! 暴风雪给了德军以掩护,却也无情地考验着他们的意志,有的士兵冻僵了手脚,有的士兵迷失了方向,但没有人退缩,没有人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身后就是铁蹄下的亡者,前方才有活路。 苏军虽然被暴风雪阻挠了视线,但仍然发现了德军的突围企图,一时间,炮火连天,子弹飞舞,无数德国士兵倒在了冰雪中,再也没有起来,施特默尔曼眼看伤亡惨重,却仍然沉着冷静地指挥着突围。 这一仗,打得惊心动魄,德军士兵宛如困兽,拼死一搏,苏军士兵亦不示弱,誓要将其全歼,然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不愿做俘虏的军人,德军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冲出了苏军的包围圈。 这一战,施特默尔曼失去了25000多名将士,他们中有的葬身冰雪,有的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但更多的人,因他们的牺牲而活了下来,4万多德国士兵,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然而,代价是残酷的,就在突围即将成功之际,一颗炮弹击中了施特默尔曼的指挥车,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硬汉,静静地倒在了雪地里。 战斗结束了,残阳如血,幸存的德军士兵带着沉重的心情,埋葬了他们的指挥官,谁都没有想到,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将军,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 消息传到苏军指挥部,朱可夫元帅也陷入了沉默,作为一名军人,他深知施特默尔曼的不易,在绝境中率部突围,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 朱可夫的副手、苏军著名将领科涅夫,亲自来到了施特默尔曼的墓前,他静静地站了许久,向这位德军将领行了一个军礼,随后,他竟然下令,为施特默尔曼举行隆重的军葬! 这一决定,着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要知道,在战场上,对阵亡敌军举行军葬,这在二战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苏联士兵的注目礼中,施特默尔曼长眠于乌克兰的一座小山岗上,施特默尔曼的牺牲,虽然没能扭转德军在东线的颓势,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永远地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士兵们常常说,如果当年每个德国将领都能像施特默尔曼一样,说不定战局就会有所不同。 切尔卡瑟战役,成为了二战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转折点,从这一仗开始,德军在东线再也没能占到什么便宜,反倒是一路节节败退,4个月后,苏军攻入了罗马尼亚,彻底切断了德军的石油供应,又过了10个月,柏林终于被红旗染红,德国不得不在战败中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难以忘怀施特默尔曼的故事,这位将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没能改变战争的结局,却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 施特默尔曼的突围,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场生命的救赎,他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几万个家庭的重聚,这就是一个军人的担当,一个父亲的责任,一个丈夫的诺言。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6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