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撤走了在中国的科学家,临别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对核研究所说:

林硕言 2025-04-22 12:56:18

1960年,苏联违约撤走了在中国的科学家,临别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对核研究所说:“有王淦昌在就足够了,他是核武研究的专家,即使我们走了也没关系。” 1960年,中苏“蜜月期”戛然而止,一大批苏联专家迫于形势离开了中国,就在人心惶惶之时,一位即将启程的专家冷不丁地来了一句:“有王淦昌就够了,”   往前倒退几十年,江苏常熟一个并不富裕的小镇上,有个叫王淦昌的毛头小伙儿,勤奋好学,成绩拔尖,那时候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小王淦昌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知识,长大为国分忧。   机会来了,王淦昌被选送到德国留学深造,在异国他乡,王淦昌刻苦钻研,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物理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在那个“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年代,王淦昌本可以安享异国的优越生活,可他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有人劝他等战乱结束再回去,他坚决不同意,就这样,王淦昌义无反顾踏上了归国之路。   回国后,王淦昌没有任何懈怠,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物理学人才,他的学生中,后来居然有一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人就是李政道。   王淦昌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他在物理学研究上颇有建树,诺贝尔奖曾多次向他招手,但他始终无心去追逐这些光环,1950年,一项神秘而艰巨的任务找上了他——去苏联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毫不犹豫,王淦昌再次挥别亲人,告别熟悉的大学校园,奔赴异国,为祖国的核事业出力。   在苏联,王淦昌再次展现出他超群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天赋,慢慢地,他成了中国科研团队的主心骨,苏联专家们反而成了他的“副手”,就是在那时,他与反西格玛负超子狭路相逢,再一次让诺奖与他失之交臂。   就在一切都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时,乌云突然遮住了莫斯科的天空,对华政策急转直下,中苏关系降至冰点,原子弹制造的图纸,技术资料,全都被苏联方面收了回去,中国科研人员被“请”出了苏联的门。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有王淦昌就够了,”苏联专家的一句话,既是溢美之词,也透着几分无奈,对他们来说,中国有这样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未来在核领域与苏联比肩,指日可待,而对中国而言,王淦昌就是民族的希望,是“两弹一星”伟业的奠基石。   一声令下,王淦昌二话不说,回到祖国,投入到为民族争气的事业中去,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祖国建设百废待兴,科研条件和待遇自然无法与国外相提并论,但这些王淦昌从来不放在心上,“祖国需要我,人民需要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的肺腑之言。   从此,王淦昌隐姓埋名,化名“王京”,默默无闻整整十七年,从繁华都市到偏僻戈壁,从研究所的尖端设备到简陋匮乏的工具,从以诺奖为目标到为国铸盾,王淦昌经历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一次灵魂的升华,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摆谱做秀,他在最需要的地方,做最该做的事,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哪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七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王淦昌和他的战友们在茫茫戈壁滩上埋头苦干,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但谁也没有退缩,他们从废旧设备里“淘宝”,自力更生组装仪器,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着最尖端的科研,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靠的就是一股子倔强劲儿,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腾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的1967年,第一颗氢弹也在这片土地上升空,中国,就此跻身世界核大国之列。   “砰”的一声巨响,不仅在戈壁滩上回荡,也在王淦昌心头久久萦绕,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挑灯夜战,终于没有白费,祖国,从此挺直了腰杆,她再也不用忍受别人的欺凌,再也不用仰人鼻息,这一刻,是王淦昌一生中最骄傲、最自豪的时刻。   这成绩的背后,不只是王淦昌一个人,邓稼先、钱三强、朱光亚,那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那一个个为国为民的身影,他们和王淦昌一样,都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是共和国的脊梁,民族的英雄,王淦昌常说,荣誉从来都不属于个人,它属于集体,属于每一位科研工作者。

0 阅读:1
林硕言

林硕言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