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有人举报一位70岁老人藏有两支手枪,警察找到他让他交出来,谁知老人淡定地说:“可以给你们看看,但你们没权拿走。” 1996年禁枪声势搞得轰轰烈烈,哪个不长眼的敢明目张胆地违反,那不是找死吗?可不巧就这么出了个“刺头”,民警接到举报二话不说就杀上门去,本想一举拿下,结果却闹了个乌龙。 这天民警们浩浩荡荡地找到那个传说中的老头儿家,刚进屋就单刀直入,谁知道老头听了这话,脸色纹丝不变,慢悠悠从抽屉里掏出两把破旧的驳壳枪,又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头。 这下可把民警们弄蒙了,这老家伙还真有两下子,敢情是个持证合法的主儿,大伙一看那证明,纸张都发黄了,歪歪扭扭写着“滕西远”仨大字,落款处几个字迹都模糊不清了,但隐约能辨认出“司令部”的大印。 这滕西远到底何方神圣啊?民警们面面相觑,不明就里,老人的话勾起了民警们的好奇心,滕西远14岁那年,鬼子的铁蹄就践踏到了家门口,小伙伴们一个个离他而去,有的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下,有的被活活烧死,整个村子血流成河,哀鸿遍野,滕西远的爹娘本就体弱多病,没躲过这场浩劫,一夜之间就撒手人寰了。 失去至亲的巨大打击,让滕西远对鬼子恨之入骨,他发誓要报仇雪恨,砍尽杀绝!尽管个子不高,骨瘦如柴,但爱国之心熊熊燃烧,他偷偷跑去投奔游击队,吵着闹着要参军,军官们瞧这孩子有骨气,就收编了,当了个小侦察兵。 就这样,滕西远凭着一股子倔强劲儿,成了抗日先锋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别看他年龄不大,胆子却不小,整天琢磨着搞破坏,端鬼子老窝,那会儿手里连把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就一把锈迹斑斑的砍刀,他也敢直接跟鬼子拼命。 有一回,滕西远和几个战友出侦察,被鬼子发现了,情急之下,滕西远让战友撤退,自己殿后,他躲在草丛里,趁鬼子经过的当口,飞身一跃而起,一刀砍断了鬼子的脖子,鲜血“哗哗”直流,这一仗,他独闯虎穴,斩杀敌酋,一时名声大噪。 消息很快传到了廖荣标将军耳朵里,滕西远双手接过这份从天而降的重礼,心里头滚烫滚烫的,激动得说不出话,从那以后,这把枪就成了他的贴身宝贝,哪儿也不离身,这,就是滕西远的第一把勋章枪。 滕西远拿着这把勋章枪,一路披荆斩棘,屡立战功,抗战胜利后,他随部队开赴解放战场,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内战中,那时候的他啊,青春正茂,斗志昂扬,拼起命来丝毫不落人后。 有一天,滕西远和一个战友出去侦查,无意中发现敌人的一支小分队渗透进来了,要知道,这段时间敌军可猖獗了,咱这边吃了好几个哑巴亏。 战友只好带着“必胜”的嘱托,匆匆跑去报信了,滕西远则摸黑溜到了敌军大本营跟前,他先是端起枪“砰砰”几下子,就放倒了好几个鬼子,再“嗖嗖”扔出两颗手榴弹,把敌人炸得人仰马翻,敌人慌了神,以为咱们大部队包了饺子,哪儿敢轻举妄动啊。 正在敌人束手无策时,咱解放军主力部队趁夜色杀到,把这群家伙一网打尽,连渣都没给剩下,事后一查,这伙鬼子原来是国民党的王牌部队,被咱们活捉了个精光,真是大快人心!这一仗打得漂亮,滕西远可立了头功。 滕西远双手捧着粟司令的赠枪,心潮澎湃,这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帅对他的最高褒奖,从此,他又多了个“救命恩人”:手握两支驳壳枪,就等于多了条“性命”,这,便是滕西远的第二把传家宝。 两把勋章枪,见证了滕西远坎坷而辉煌的戎马生涯,在那枪林弹雨的岁月,它们时刻陪伴在滕西远身边,是他出生入死的贴心“战友”,后来,滕西远凭着一腔热血,转战朝鲜,与美帝国主义较量,那把枪,依然是他最可靠的伙伴。 直到新中国成立,滕西远退役还乡,隐姓埋名,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农,尘封的岁月里,那两把宝贝枪,成了他青春的记忆,也是他无悔人生的见证,他常常独自擦拭它们,眼角湿润,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了当年枪林弹雨的沙场,与战友们并肩作战。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9评论】【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