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于近期成功进行了一次“非核氢弹”的受控试验,显示出中国军队对“威力增强型常规弹药”的研发投入了相当的经费和兴趣,引发国际关注。 氢化镁本质上就是固态储氢材料,遇高温分解出氢气燃烧,原理跟煤气罐爆炸差不多。2公斤装药能烧出1000℃火球持续2秒,听起来挺唬人,但跟真正的氢弹比起来就是个弟弟。 氢弹那可是核聚变反应,温度上亿摄氏度,当量能达到百万吨级TNT,这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次元的东西。 说白了,这就是个加强版温压弹,专门针对电子设备和轻装甲目标,比如无人机、舰船上层建筑这些怕热的玩意儿。你要说它能替代核武器,那纯属扯淡,真要是核战争,这玩意儿连给核弹头提鞋都不配。 不过话说回来,这技术确实有点意思。氢化镁成本低、运输安全,还能军民两用,用来搞氢能源储存也不错。 中国船舶工业705所那帮人估计是憋了个大招,想把这玩意儿装到反舰导弹或者鱼雷里,专门对付美军航母的雷达桅杆和甲板设备。 现代军舰为了减重,大量用铝合金材料,熔点才600℃,遇到1000℃的火球直接就融化了。要是东风导弹或者鹰击导弹装上这弹头,对航母编队的打击效果肯定比普通炸药强不少。 但问题是,航母甲板下面的结构都是高强度钢材,熔点1500℃以上,光靠高温估计很难打穿。所以这技术更多是用来瘫痪敌方电子设备,而不是直接击沉军舰,战略威慑意义大于实际杀伤效果。 国际社会的反应就更搞笑了。美国国防部立刻把这玩意儿列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北约紧急成立应对小组,日本防卫省嚷嚷着要研发拦截装置。 反观美国自己,当年扔下“炸弹之母”的时候,怎么没见这么大阵仗?那玩意儿装药8吨,爆炸当量相当于11吨TNT,比中国这2公斤的玩意儿威力大得多,也没见哪个国家说要制裁美国。 这就很有意思了,同样是常规武器,美国搞出来就是“维护自由”,中国搞出来就是“破坏稳定”,典型的双重标准。更可笑的是,俄罗斯居然说要跟中国合作研发,估计是想蹭技术,毕竟他们在温压弹领域已经落后了。 再看看国内舆论。有些自媒体把这玩意儿吹成“非核核武器”,甚至说什么“不用核弹也能灭国”,这纯属标题党。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区别不仅仅是威力,更重要的是政治和战略意义。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玩意儿再厉害也是常规武器,使用门槛低得多。但反过来讲,这也意味着中国在面对局部冲突时,有了更多选择。 比如在台海或者南海,用这玩意儿打击敌方工事或者无人机群,既能避免核战争风险,又能有效压制对手。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其他国家也跟进研发类似武器,很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尤其是在亚太地区,中美俄之间的军事平衡可能会被打破。 总的来说,这次试验更多是技术验证,离实战部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在军事科技上的进步是好事,但没必要过度解读。那些整天喊着“中国威胁”的人,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对技术一知半解。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平衡国防需求和国际安全,避免因为技术突破引发误判和冲突。毕竟,在这个核阴影笼罩的世界里,任何武器的升级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4月19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于近期成功进行了一次“非核氢弹”的受控试验
云景趣事
2025-04-22 15:21: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