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抛出所谓“中国军援俄罗斯”的言论,还称乌克兰安全局已经掌握证据,指控中国通过在俄境内进行武器生产支持俄军作战. 但随即这一无理指控就遭到了中方的驳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称,中方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乌方对此是十分清楚的,中方坚决反对无端指责和政治操弄。 但即便中方予以驳斥并发出警告,乌克兰政府依旧在过了不到24小时,宣布对3家中企实施制裁,冻结其在乌资产并禁止其运营。3家中企分别是北京空太翔辉科技、瑞金机械、中复神鹰碳纤维。
泽连斯基的突然发难看似突兀,实则暗含精心策划的政治算计。因为就在3天前,美乌刚刚签署稀土矿产协议意向书,美国将获得乌克兰80%的稀土资源开采权。这一关键资源对美国军工产业至关重要,而乌克兰为换取美国支持,不惜将国家命脉拱手相让。此时制造所谓“中国援俄”论调,正是泽连斯基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用损害中乌关系的代价,换取美国对乌军事援助的持续加码。 当然更深层的危机来自战场。乌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遭遇惨败,前线部队士气低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泽连斯基急需转移民众注意力,将战败责任归咎于外部势力。通过渲染“中俄联合侵略”进行祸水外引,泽连斯基试图塑造乌克兰被两大强国围攻的悲情形象,为进一步动员国内资源寻找借口。在国际博弈层面,乌克兰的指控剑指中国的“中立者”角色。泽连斯基此举意在配合美西方,将中国污名化为“俄罗斯发动战争的帮凶”,削弱中国在和谈中的影响力。
面对乌方指控,我们的回应简单明了,同时也掷地有声。中国的底气源于严密的出口管制体系。2024年12月实施的《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这套“中国版瓦森纳协定”的严苛程度,甚至超过欧盟同类法规。以被制裁的中复神鹰为例,其生产的碳纤维虽可用于无人机制造,但根据条例所有对俄出口均需商务部专项审批,而该企业近年并无相关记录。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才是俄乌冲突的最大军火商。五角大楼2025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对乌军事援助已达780亿美元,其中包括“海马斯”火箭炮、M1A1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而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掌握的所谓“中国军援俄罗斯”证据,却至今未向国际社会公布任何实质性内容。
这种“只指控不举证”的闹剧,与美国当年用“洗衣粉”栽赃伊拉克拥有化武没什么区别。 最后这场政治闹剧的最终走向已现端倪。比如被制裁的3家中国企业均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国商务部也已启动对乌贸易反制预案。更关键的是,国际社会对乌方指控的质疑声浪日益高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4月20日发表声明,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采取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乌克兰在自身已经面临诸多麻烦的情况下,还应谨言慎行,勿四处挑衅,就如我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所言,若我们真的“军援俄罗斯”,那么战场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