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就是肝风动了!三味药平肝熄风,解痉止抽 中医认为,抽动多因“肝风内扰,筋脉失养”,病机常分3类: 1、肝阳化风 表现:挤眼耸肩、烦躁易怒、舌红脉弦 解决方法:平肝潜阳 2、脾虚风动 表现:清嗓怪叫、肌肉抽动、食欲不振 解决方法:健脾熄风 3、阴虚风动 表现:抽动频繁、盗汗梦多、舌少苔 解决方法:滋阴定风 9岁的小陈,让妈妈愁坏了,孩子总控制不住地眨眼,肩膀也一耸一耸的,而且越来越严重,连写作业都受影响。 平时还特别挑食,爱吃薯片、炸鸡,不爱吃主食,晚上睡觉总说梦话,偶尔还会被噩梦惊醒。 病程有3年之久,每逢春季症状加重 考前压力大时发作频繁。 刻诊:体型偏瘦,脸色青黄,下眼眶发青,舌尖红,苔薄白,弦细数脉 这个孩子的问题不是单纯“肝火旺”,而是肝、脾、心三个脏腑都出了问题,互相影响: 1. 肝风内动:爱挑食、吃太多燥热食物(比如薯片),导致肝火旺,肝就像“有风在吹”,带动眼睛、肩膀不自主抽动。 2. 脾胃虚弱:不爱吃饭,脾胃没办法好好消化吸收营养,身体缺乏气血滋养,肌肉和筋脉紧张,就像缺水的植物会枯萎,所以抽动频繁。 3. 心神不安:肝火旺会影响到心,加上学习压力,孩子晚上睡不好、做噩梦,白天更容易烦躁,加重抽动。 怎么调理?分三步,肝、脾、心一起调: 第一步:紧急控抽动(先治标) 用三味药平肝熄风: 钩藤:像“灭火器”,清肝火、平肝风,让抽动减轻。 天麻:像“定风珠”,专门止抽动,让身体安静下来。 炒白芍:像“春雨润土”,滋养肝血,缓解筋脉的紧张。 第二步:补脾胃(培根本) 孩子脾胃虚弱,光控抽动不够,得补后天之本: 用“四君子汤”加减: 太子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这四味药温和健脾,帮助孩子好好吃饭、吸收营养,脾胃强壮了,肝风就不容易“冒头”。 再加点“清心化痰”的药:黄连清掉心里的“小火苗”,让孩子睡踏实。竹茹:化掉体内的“热痰”,避免痰火加重抽动。 第三步:生活调理(巩固效果) 1. 吃对食物: [左上]停掉薯片、炸鸡等燥热零食,每天早上喝一碗小米山药粥(健脾养胃)。 [左上]准备乌梅冰糖饮当水喝(乌梅3颗+冰糖,煮10分钟),酸甘化阴,补肝血、润身体。 2.按按穴位: 每天傍晚(酉时,下午5-7点)帮孩子揉太冲穴(脚背上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和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每个穴位揉3分钟,疏肝养血。 3.少批评,多安抚: 孩子紧张时抽动会加重,家长尽量用温和的语气沟通,比如陪他听儿歌、画画,缓解压力。 调理效果如何? 喝药1个月后,眨眼次数减少了一大半,肩膀抽动也轻了。 调整药方继续喝了2个月,小陈的抽动基本消失了,吃饭也香了,晚上睡觉安稳了。 只有考试前偶尔有点小抽动,但比以前好很多,不影响生活学习。 采用膏方巩固了一段时间,抽动症状没再复发。 [心]夏主任提醒:抽动症调理常见误区 1. 别只盯着“止抽动”:如果只平肝风,不补脾胃,就像“只剪树叶不浇水”,抽动容易反复。 2. 孩子的饮食和情绪很重要:现代孩子常吃零食、看电子屏幕,容易伤肝脾,家长要多让孩子亲近自然,减少“无形压力”。 3. 别信“偏方断根”:中医调理讲究“一人一方”,根据孩子体质灵活调整,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浅论细辛之妙用细辛能够壮胆,《本草纲目》讲,细辛,辛能散,诸寒风湿,鬼怪头痛
【2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