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背后原因几何?2025年4月

小豆评科技啊 2025-04-22 20:57:08

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背后原因几何?

2025年4月22日,堪称国内电商行业的一个转折点,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五大主流平台同时宣布全面取消“仅退款”政策。这一曾被视作消费者权益“保护伞”的售后规则,在历经四年的实施后,正式成为过去式。此政策调整不仅是平台生态的一次重塑,更是电商行业从“流量至上”迈向“质量优先”的关键一步。

“仅退款”政策的前世今生

“仅退款”政策最早于2021年由拼多多推出,初衷是化解生鲜等商品退货成本过高的难题,旨在简化售后流程,降低消费者的维权门槛,提升购物体验。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得到其他平台的响应并纷纷效仿,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一时间成为电商行业的“标配”,被认为是电商平台在服务消费者方面的重大进步。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仅退款”政策逐渐偏离了最初的设想。职业“羊毛党”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和技术缺陷,通过“货不对版”“威胁差评”等手段,批量实现“0元购”。甚至出现一些极端案例,如“收到宠物鱼后打麻药伪装死亡申请退款”等。商家们更是苦不堪言,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据媒体报道,广州服装商家李女士2024年因恶意退款损失超12万元,部分订单甚至在发货后被系统强制退款 ,更有商家因频繁遭遇恶意退款和“炸店”攻击而被迫关店。与此同时,平台的运营成本也大幅增加。2024年电商用户投诉中,“仅退款”相关纠纷占比高达33.96%,平台客服为处理这些纠纷,成本暴增50%。

监管与市场的双重推动

面对“仅退款”政策的滥用乱象,监管部门及时出手。市场监管总局多次约谈平台,明确要求规范规则适用范围。在2025年两会期间,国家层面更是将治理“仅退款”滥用列为优化电商生态的重点任务。监管部门强调,要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商家的正当权益,促进电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激化,也成为政策调整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商家们对恶意退款行为深恶痛绝,义乌小商品市场商户甚至自发拉横幅“感谢平台还我们公道”,表达对整治“仅退款”滥用的强烈诉求;另一方面,消费者则担忧取消“仅退款”会导致自己“维权无门”,在遇到商品质量问题时难以保障自身权益。这种矛盾的加剧,倒逼平台重新审视和调整“仅退款”政策,以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取消后的电商新生态

在取消“仅退款”后,各大平台对售后规则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入口方面,各平台仅保留“退款退货”选项,消费者若要申请退款不退货,需要与商家进行协商。例如,淘宝对评分≥4.8分的优质商家减少干预,鼓励消费者与商家自主协商解决问题;拼多多则赋予商家36小时自主处理权,商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拒绝无理的退款请求。

在技术防御上,抖音上线“AI质检”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审核商品瑕疵,提高纠纷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快手建立信用黑名单,对异常账号的退款权限进行限制,防止恶意退款行为的发生;京东试点“虚拟验货”功能,要求消费者拍摄开箱视频作为退款依据,为解决纠纷提供更多证据支持。

此外,平台还构建了分层管理体系。1688通过信用体系筛选诚信买家,对于真实存在质量问题的订单,由平台出资补贴,商家可以零成本处理纠纷,既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又减轻了商家负担;拼多多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优化商家申诉流程,为商家提供更有效的权益保障。

从国际经验来看,亚马逊对低价商品实行“无需退货退款”,但通过完善的信用体系限制滥用,将恶意退款率控制在0.3%以下;欧盟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要求商家承担举证责任,同时规定“滥用权利”可追究刑事责任。国内电商平台的政策调整,正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既保障消费者权益,又避免商家“货财两空”的本土化路径。

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政策,是一次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和监管要求的重要调整。尽管在政策调整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消费者维权成本上升、规则执行存在地域差异以及长期效果存在不确定性等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调整有助于优化电商生态,推动行业从“流量争夺”转向“质量深耕”,实现消费者、商家和平台的多方共赢。

0 阅读:0
小豆评科技啊

小豆评科技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