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23 12:41:07

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作人员大声制止,老人却红着眼眶说:“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话音未落,老人的泪水已经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这位老人,正是长征中守护发电机的英雄谢宝金。

1898年,谢宝金出生在江西于都一户贫农家庭。身高近1.9米的他自幼力大无穷,18岁便以肩挑三百斤货物谋生,成为钨矿上闻名的“铁汉”。

1932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

时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的毛泽民,也就是伟人毛主席的胞弟发现了这名魁梧矿工,向他递出橄榄枝:“愿不愿意加入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

为此,谢宝金毫不犹豫应下,自此踏上革命征程。

加入红军后,谢宝金被编入了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负责守护全军唯一一台手摇发电机。

这台重达136斤的庞然大物,是红军和外界联络的“生命线”,它能为电台供电,传递关乎存亡的情报。

在长征前夕,首长紧握着谢宝金的手嘱托:“人在机器在!它就是红军的眼睛和耳朵!”

就这样,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部队从于都河踏上长征。

为了保护发电机,一支一百多人的加强连成立,谢宝金担任核心的护卫。

然而,湘江战役的惨烈让队伍锐减:敌机轰炸、围追堵截中,战友们接连倒下。

过湘江的时候,谢宝金将发电机裹上油纸,在战友用血肉筑起的人墙中蹚过齐胸深的水流。

在草地里,谢宝金砍竹制筏,拖着发电机穿越吞噬生命的沼泽,在雪山上,他独自背负机器,在悬崖峭壁间挪行,肩背被磨得血肉模糊……

到延安的时候,本来一百多人的队伍仅剩下3人。

当谢宝金将发电机完好交还组织时,毛主席亲自赞誉:“长征模范!东西一样没丢!”

1952年,谢宝金以“文化低”为由辞去北京职务,回乡担任供销社收购员。

他每日搬运货物、整理废品,月薪仅38元,却将国家补助悉数推拒:“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当时乡亲们笑他“傻”,谢宝金也只是憨厚一笑:“脏活总得有人干。”即便妻子重病、孙子辍学,他也不曾向组织开口。

1976年,病重的谢宝金被家人搀扶进军事博物馆。

隔着玻璃,他和“老战友”重逢,那台发电机静静陈列,血迹和磨损的痕迹犹在。

四十年前,谢宝金背着它穿越枪林弹雨,四十年后,他却连触碰的资格都已经失去了。

面对工作人员的阻拦,老人哽咽道:“它像我的儿子一样亲啊……”

1984年,86岁的谢宝金溘然长逝。他不曾带走过勋章和赞誉,却留下了一座由信念铸就的丰碑。

他的后代也延续着这份赤诚:孙子谢华元为家乡修桥,让学童免于涉险渡河,曾孙辈扎根基层,默默服务百姓。

今日,那台发电机仍矗立于博物馆中,它的沉默讲述着一个民族的坚韧。

当游客驻足凝视,或许会想起那位泪流满面的老人,他触摸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段用生命书写的史诗。

谢宝金的故事,恰如长征精神的缩影:个人的渺小与时代的壮阔交织,最终凝成永不熄灭的火种。

在崇尚流量的时代,“热搜”往往被娱乐和争议占据。但总有些故事,应当被反复铭记,它们关乎牺牲、信仰与超越生死的情义。

谢宝金和发电机的“重逢”,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如何对待英雄,如何传承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

正如老人临终前的笑容:“我替牺牲的战友们,看到了盛世。”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勤廉于都人物故事:长征模范谢宝金》

0 阅读:447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