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青岛市台西医院住了1位老干部——黄成,他的儿子、儿媳在身边照顾。几个月后,公安局派人来,告知:“组织给你家分了3套房,1套给你居住,另外2套给你大儿子和三儿子居住。” 黄成,1920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他从小就帮家里干农活。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青岛,烧杀抢掠的景象让少年黄成刻骨铭心。1938年,18岁的他再也坐不住了,毅然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始了戎马生涯。抗日战争中,他跟着部队打游击,枪林弹雨里冲锋陷阵,好几次受伤也没退缩过。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南征北战,参与了不少硬仗,为新中国成立洒下了汗水和鲜血。 新中国成立后,黄成继续留在部队,先后干到了团级、师级干部。他这人特别实在,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搞花架子,对待战士们却像大哥一样亲切。1965年,因为身体扛不住了,他退居二线,回到了青岛。即便不当兵了,他还是闲不下来,经常跑去社区帮忙,出主意、干实事,大家都挺佩服他。到了1981年,61岁的黄成查出肝癌晚期,住进了青岛市台西医院,开始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黄成住进台西医院后,日子过得挺平静。病房不算豪华,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医护人员态度也好。大儿子和儿媳轮流守在病床边,喂饭、擦身、陪聊,啥都亲力亲为。医生每天早上来查房,仔仔细细问病情,护士按时量体温、测血压,记录得清清楚楚。治疗方案定得挺科学,先控制病情,再慢慢调养。经过一段时间,他的身体稳定了不少,能多喘口气了。 单位的人也没忘了黄成,隔三差五就来看看,聊聊家常,送点水果啥的。医护人员看得出他身份不一般,照顾起来更用心了。对他们来说,黄成不只是个病人,更是个有故事的老革命。1981年夏天,公安局的两个同志找上门来,说组织给黄成家分了三套房:一套给他自己住,另外两套给大儿子和三儿子。这消息来得突然,黄成听后精神头都好了一些,脸上有了笑模样。公安局还说,住院的费用组织全包了,不用家里操心。这份关怀,让黄成和家人心里热乎乎的。 可惜,病魔不等人。到了1984年春天,黄成的身体还是撑不住了,走完了他64年的人生。临终前,组织特意批准他穿上那身旧军装。那是他最珍贵的东西,多少年没舍得扔,勋章还挂在上面,闪着光。护士们帮他穿好衣服,他躺在那儿,平静地闭上了眼,像睡着了一样。黄成走后,大儿子收拾遗物时,在一个旧皮箱里翻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黄成穿着军装,站在妻子和三个儿子旁边,笑得特别温暖。那是六十年代初拍的,留住了他们一家最幸福的时光。 黄成的妻子早些年就去世了,留下的三个儿子都挺孝顺。大儿子在青岛工作,三儿子后来也成家立业。孩子们没辜负老爹的期望,把日子过得踏踏实实。黄成留下的,不光是这张照片,还有那份军人般的硬气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黄成这辈子,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迹,但他的经历却是那个年代无数老兵的缩影。年轻时,他把命豁出去打仗,保家卫国;晚年时,组织又用实际行动回报他的付出。从医院的治疗到分房的政策,每一步都透着对老干部的尊重。他的儿子和儿媳用行动诠释了孝道,组织用关怀延续了温暖。这故事里,有家人的爱,也有社会的温度,更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奉献精神。 想起来,黄成这样的老一辈,图的不多,就是个安稳日子和一份认可。他们用青春换来了今天的太平,咱们后人是不是也该多想想,怎么把这精神传下去?他的三个儿子,如今住着分来的房子,过着平凡生活,也算对得起老爹当年的付出。
1981年,青岛市台西医院住了1位老干部——黄成,他的儿子、儿媳在身边照顾。几个
历史有小狼
2025-04-23 18:22:38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