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宋希濂被俘时,看了一眼率部追他的解放军团长,说:“你是军长还是师长?

大陈说书人 2025-04-23 19:57:08

1949年,宋希濂被俘时,看了一眼率部追他的解放军团长,说:“你是军长还是师长?”团长如实回答,却让宋希濂惊得说不出话来!

宋希濂集团和胡宗南集团,是国民党留在大陆的最后两个集团。对蒋介石来说,想反攻大陆,只能倚仗宋希濂和胡宗南了,尽管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但对蒋介石而言,哪怕有一丝机会,他也不会放弃。

但解放军可不会给蒋介石机会。

对于这两个集团,解放军是必须要消灭的,绝不会坐视不管,放虎归山,让他们继续祸害人民。

针对宋希濂集团,解放军发起了鄂西南战役。此时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士气比较低迷,战斗力大不如从前,斗志也不高,而解放军则与之相反,战士们的攻势,犹如猛虎下山般,简直势不可挡。

与解放军一交手,宋希濂集团就损失了不少人。

此刻的宋希濂十分清楚,再打下去,他们必将全军覆没,而他本人,也会成为解放军的俘虏。

最好的选择,就是投降。

只要在战场上起义,他就可以享受优待。

但宋希濂有自己的骄傲,他可不甘心投降,继续和解放军硬碰硬,那也会输,而且还会被俘,不管是投降还是被俘,都是宋希濂无法接受的事情。所以宋希濂既不打也不投降,他选择第三条路,那就是跑。

宋希濂决定跑去云南。

为了更好地逃跑,宋希濂把残余的兵力一分为三,他带领其中的一部分逃跑,其他两部兵力,由其他高级将领率领,三股兵力朝不同方向逃跑。这样,追击他们的解放军,也会分散追击,到了那时,宋希濂逃跑的可能性,就高了几分,他就有更大的可能生还。

向南逃跑时,宋希濂经过了四川南部的宜宾,还给宜宾的守军通了信,原本宋希濂想率部在宜宾休整一段时间,可这时候,解放军18军已经追了上来。

宋希濂知道,如果继续在宜宾休整,就会被后面的解放军追上,还没等回信,他就率部继续向南逃走了。

宋希濂前脚刚走,地下党员郭汝瑰,就在宜宾带着一万多人起义,还说出了宋希濂的去向。

18军军长张国华一听,马上组织部队发起了追击。

在18军各支部队中,追得最猛的,当属52师155团了,该团在团长阴法唐的指挥下,一路追击。

宋希濂离开宜宾后,就跑到了犍为县,从宜宾到犍为县,宋希濂走了4天,155团只走了2天。

追到犍为县时,宋希濂已经率部离开了此地,但他们刚走没多久,甚至有一些人还没有走,比如宋希濂身边有一个高级参谋,不仅没有来得及离开,还被赶到犍为县的155团抓到了,这家伙十分怕死。

被俘后,我军问什么,这家伙老实回答什么,他还把宋希濂逃走的方向说了出来。团长阴法唐闻言,立即率部发起了追击,此时,战士们都已疲惫不堪,但一听说宋希濂就在前方,众人都咬牙追了上去。

追了近一夜后,155团终于追上了宋希濂的残部。

团长阴法唐二话不说,率部发起了猛攻。

宋希濂的残部还以为遇到了解放军的大部队,他们认为不可能是解放军的对手,一时间,许多国军士兵都选择放下武器投降。最终的战果,也是远远出乎了阴法唐的预料,此次作战,155团歼敌2000余人。

更令人吃惊地是,这次战斗只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却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战果。除了歼敌2000余人,155团还俘虏了1个国军中将、2个国军少将、16个校官。

不过宋希濂不在里面。

阴法唐从俘虏口中获知,宋希濂距离他们不远了。

如果能生擒宋希濂,那可是大功。

阴法唐越想越激动,就把部队一分为二,一部分留下打扫战场,而阴法唐则亲自带着800余人,轻装发起了追击,就连火炮和重武器都不带了。

宋希濂不知道身后的追兵有多少人,但他认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消灭他几千人,解放军的追兵不说有几个军,三五个团总是有的。所以宋希濂还是继续率部逃走,不敢与解放军交战。

当追到大渡河时,宋希濂已经无路可退。

这时,友军139团也加入了战场,并生擒了宋希濂。

139团的团长叫徐仲禹,他和阴法唐是老战友,徐仲禹知道,此次能生擒宋希濂,阴法唐和他的155团立下首功。抢功劳这种事情,徐仲禹不屑于干。

所以等阴法唐率部追上来时,徐仲禹告诉宋希濂,阴法唐就是率部追击他的指挥官。

宋希濂看到阴法唐的时候,略感错愕,因为阴法唐太年轻了,这时候他才27岁。

不过人不可貌相,阴法唐竟敢追他追得这么猛,想来官职不低。宋希濂就问道:“你是军长还是师长?”

阴法唐摇了摇头,说:“我是155团团长阴法唐。”

宋希濂一愣:“团长?你带多少人追击我?”

阴法唐解释:“800多人。”

宋希濂一惊,他原以为追击他的解放军,起码有三五个团,谁曾想竟只有800多人,这可大大出乎了宋希濂的预料,一时之间,宋希濂大受打击,好半天没有说话。这次,为了活捉宋希濂,阴法唐率部连续追了8天,取得了歼敌4700余人的骄人战绩。

战后,兵团司令员杨勇亲自发报表扬了阴法唐,说这次能消灭宋希濂残部,阴法唐居功至伟。

0 阅读:75
大陈说书人

大陈说书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