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 朔风萧瑟的边陲战场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率军前行,他的身后,是八名亲兵抬着的一口漆黑棺材。这位七旬老人便是左宗棠,他以"舆榇发肃州"的惊人之举,展现了一位爱国老臣的决心与担当。 然而,故事要从十几年前说起。1865年,在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下,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南疆地区。这位被称为"中亚屠夫"的野心家很快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后又改名为"洪福汗国",自称"洪福之王"。阿古柏不断扩张势力,到1871年底,除伊犁被沙俄占领外,新疆近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已全部沦陷。 这片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的土地上,阿古柏横征暴敛,实行奴隶制,仅阿古柏本人就役使了三千多名奴隶。为讨好英俄两国,他还向这些国家出卖了诸多特权,新疆已完全脱离清朝统治。 面对这一危局,清廷内部爆发了激烈争论。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应将有限国力用于海防。李鸿章甚至直言新疆"即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久守",建议停撤西北军队,将军饷转为海防之用。 左宗棠则力排众议,提出"海防、塞防并重"的理念。他在《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中明确指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左宗棠认为,若失去新疆,则蒙古不安,北部边疆将无宁日。他反驳了李鸿章的观点,指出新疆并非"万里穷荒",而是物产丰富之地,若"剿抚兼施"、"粮、运并筹",完全有望收复。 经过激烈论争,慈禧太后考虑到一旦西北失守,若列强自东部海上入侵,朝廷将无处可逃,最终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1875年5月,63岁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负责收复新疆。 这一任命下达后,朝廷上下几乎无人看好,"朝命甫下,人人皆为公危"。不仅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从未战胜过西方列强,更因为新疆路途遥远,大军补给线过长,而阿古柏在那里已经经营十余年,拥有5万多兵力和英制武器。 1876年4月底,经过一年充分准备的西征大军在肃州集结完毕。左宗棠一声令下,大军兵分两路向西挺进——一路由湘军统领刘锦棠率领主攻乌鲁木齐,另一路由徐占彪和张曜率领,严防巴里坤哈密一线以防敌人东逃。"缓进急攻、先北后南"的战略正式展开。 8月13日,北伐军队包围了战略重镇古牧地。这里是通往乌鲁木齐的门户,必须拿下。经过四天激烈战斗,西征军在8月17日用大炮轰开城墙,一举攻入城内,歼灭敌军6000余人。古牧地的陷落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震慑了守卫乌鲁木齐的叛军。乘胜追击下,刘锦棠迅速挺进,于8月18日顺利收复了乌鲁木齐和迪化。接着,在经历了两个月艰苦战斗后,11月6日,西征军又拿下了玛纳斯城。短短三个月,北疆便重归清朝版图。 由于冬季大雪封山,左宗棠命令部队进行休整,为第二年的南疆之战储备力量。1877年4月14日,休整了一个冬天的西征大军再次亮剑出征,刘锦棠率领一万精锐包围了达坂。四月十九日,西征军开始猛烈攻城,凭借强大火力很快击溃了敌军防线。绝望的阿古柏军队被迫投降,此役西征军歼敌2000余人,俘虏1000余人。随后,刘锦棠如破竹之势继续推进,接连攻占了托克逊城和吐鲁番,仅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打开了南疆门户。 面对连连败退的局面,阿古柏终于承受不住巨大压力,于1877年5月30日在库尔勒暴病身亡。虽然其长子伯克胡里在喀什噶尔称王,誓言负隅顽抗,但大势已去。 9月,刘锦棠与张曜率领2万精兵再次出击,一个月内横跨千里,迅速收复了南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随后,被称为"飞将军"的刘锦棠趁敌军溃不成军之际,兵分三路进攻,仅用半个月时间便收复了南疆西四城(叶尔羌、英吉沙尔、喀什噶尔、和阗)。伯克胡里和另一匪首白彦虎被迫逃入俄国境内。从1876年4月西征开始,左宗棠仅用一年八个月时间就收复了近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然而,收复疆土只是第一步,如何长久稳定边境成为新的挑战。阿古柏的长子伯克胡里虽然逃往俄国,但仍不死心,多次派兵入侵骚扰。为彻底解决这一隐患,左宗棠授意刘锦棠对这些入侵者采取"不留生俘,虽降也杀"的严厉政策。1878年9月,伯克胡里派心腹金山率500匪军入侵,被刘锦棠率军全歼,活捉匪首金山。同年12月,另一股入侵者也遭到全歼。到了1879年9月,最后一批入侵者被董福祥率"董字营"追击800里,经过四昼夜不眠不休的追捕,终于将敌人赶尽杀绝。
清朝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 朔风萧瑟的边陲战
生而宅命
2025-04-23 22:09: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