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产出的“海水稻”口感很难吃,让人难以下咽,却越种越多,为何国家大力发展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太优秀! 2020年,中国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对外发布消息:国内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已突破10亿亩,多地年产量达1000斤以上。就在两年后,中国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00万亩。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始于1986年的发现故事。 那年夏天,广东海洋大学的学生陈日胜跟随老师前往湛江海边进行红树林研究。这本是一次普普通通的科研调查,却因为陈日胜的细心观察改变了中国水稻研究的历史。在海边滩涂上,他发现了一株比普通水稻高出许多、拥有13个穗的特殊植物。当时,陈日胜和老师仔细观察后才确认,这是一种从未被记录过的野生水稻品种。 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这种能在盐碱环境中生长的水稻具有巨大研究价值,立即指导陈日胜收集种子。从那时起,只有中专学历的陈日胜便踏上了海水稻研究之路,而彼时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连最基本的海水盐度测量都相当困难。 决心投入这项研究后,陈日胜从收集的野生稻中精心挑选了522颗种子开始培育。经过数年不懈努力,他终于从被命名为"海稻86"的品种中培育出了3.8公斤种子,证实了这种特殊水稻在特定环境下的产量潜力。 "海稻86"的外形特征十分显著:它能长到2.3米高,比普通水稻整整高出1米。这种魁梧身材使其稻穗不易被海水浸泡,大大提高了在滩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更令人惊奇的是,它只需5个月生育期,而且无需施肥、打农药或除草。 为什么这种水稻能有如此特性?研究发现,这与海水中丰富的养分有关。由于大多数草本植物无法在高盐度环境中生存,海水稻自然免除了除草的麻烦,降低了种植成本。 这一发现最终引起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关注。袁隆平认为这是"水稻行业的又一重大突破"。2012年,他带头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始在包括海南三亚在内的多地进行海水稻培育工作。 之所以选择海南三亚作为重要培育基地,是因为当地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培育一个新水稻品种需要经过八次更新换代,在青岛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而三亚即使在冬季平均气温也能维持在20°C以上,几乎全年都适合水稻生长。研究团队采取夏季在青岛、冬季在海南的双季培育模式,大大缩短了培育周期。 口感难吃的海水稻,竟成为国家大力推广的战略性农作物,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中国粮食安全的深层忧患与智慧应对。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却只有全球不到9%的耕地资源,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足够养活全国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更令人担忧的是,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正在因气候变暖和过度开发而逐渐退化。一层厚度仅一厘米的黑土需要200年甚至更长时间形成,然而近年来这些宝贵的土壤已显示出明显的质量下降迹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盐碱地突然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中国作为全球盐碱地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约15亿亩盐碱土地。如果这些土地能够被有效利用,按每亩产量300公斤计算,每年至少可以增产上百亿公斤粮食,足够养活约两亿人口。 海水稻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在于其营养价值。由于在盐碱地生长,海水稻吸收了更多的微量元素。研究发现,这种稻米富含铁、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含有一种名为IP6的活性有机化合物,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更重要的是,海水稻种植过程几乎不需要施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其成为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 2018年,中国在新疆岳普湖开始尝试种植海水稻。岳普湖是喀什地区土壤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测试海水稻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出人意料的是,首批种植的海水稻亩产量就达到了300公斤,随后几年产量稳步提升至450公斤以上,超过了世界水稻平均亩产300公斤的水平。 海水稻不仅有着粮食生产的价值,还具备环境改善的功能。为了在不稳固的盐碱地上生存,海水稻演化出了格外强健的根系。这些根系不仅有利于植物自身生长,还能有效防风固土,减缓波浪冲击,保护河岸和海滩。更令人欣喜的是,持续在同一块盐碱地上种植海水稻,随着时间推移,海水稻会逐渐吸收土壤中的盐碱物质,有望使土壤质量逐步改善。 海水稻的价值早已超越中国国界。即使是石油富国迪拜,也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为减少对进口粮食的依赖,迪拜特意向中国专家咨询,最终确认海水稻能在当地生长。如今,这些绿色的海水稻已在迪拜扎根,为这个沙漠国家带来更多的未来与希望。
“人怎么能这么聪明!”4月19日,河南,一农民种了200亩大蒜,因为招工人抽蒜薹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