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昏庸,打高句丽都失败?其实那只是他自己自认为的失败,李二凤打高句丽,相

万分纯真 2025-04-24 09:09:51

李世民晚年昏庸,打高句丽都失败?其实那只是他自己自认为的失败,李二凤打高句丽,相当于是跑到人家里干架,对方被逼迫到敢出门就可能被打死。 如果把国家之间的争斗换成拟人形式来表达,那么就相当于,跑到人家的院子里,把对方一顿胖揍,对方被揍的实在受不了,关上门,闭上窗,躲在屋子里就是不出来。 任凭他李二凤在外面怎么骂,对方就是不出来。 于是,李二凤只能感慨一句“哎呀,真是失败,就光占个院子,居然一次没把他家全占了!” 据统计,有唐一代灭国三十四,仅仅贞观,永徽年间便占据一半。 所以其实不只是李世民,对于唐初的那群打习惯了灭国战的灭国狂魔来说,出征一回,不灭国那就是失败。 李世民的一生,尤其是他在位时的几次大规模战争,确实让人看到了唐朝的强大。然而,关于李世民打高句丽的这段历史,却经常被拿来讨论,尤其是在他晚年,很多人说他变得昏庸,似乎对自己的失败不能释怀。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场所谓的“失败”其实更多是他个人的自我感知。李世民像是个拳击手,在打一场场硬仗后,虽然对方被打得不敢出门,自己却依然不能达成一击制胜的目的——这让他心有不甘。而这份“不甘”,或许在历史上留下了些许阴影。 但如果我们站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中来分析,李世民所谓的失败,其实也不完全是失败。从整个唐朝的征伐来看,李世民的打击高句丽,实际上已经展示了唐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带着大军到对方门口踢开了大门,虽未能彻底占领高句丽,但也让高句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敢再对唐朝有所觊觎。那时,唐朝已然有足够的实力让敌人退避三舍,仅凭这一点,李世民的军事行动就值得肯定。 但问题也在这里:在李世民眼中,征战并非只是逼迫对方关门关窗,而是完全的制胜。对他来说,战争的结果必须是明确的胜利,而这种胜利不仅仅是让敌人屈服于自己的面前,更是彻底摧毁敌方的抗争意志,让他们认同自己的统治,甚至让对方的领土归属唐朝。但高句丽并未屈服,虽然在唐军面前不敢轻举妄动,但它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主权和独立性,这对李世民来说,算是一个心理上的失败。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唐朝之所以如此强大,正是因为其历史上成功消灭了众多敌对国家,很多人都把这一时期的征伐视为唐朝的伟大成就。李世民和他的继任者,像是一群历史上的“灭国狂魔”,一旦出征,如果不能把敌国灭掉,那对于他们来说就好像是打了一场没有结果的空战。这种心态,也许是李世民晚年无法完全释怀的原因之一。他从没想到,自己以这样强大的军力最终没有“完全”征服高句丽,而只是让高句丽躲在屋子里不敢出来,这让他感到一种失落感。 其实,历史上的很多战争,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一场完美的“军事剧本”来发展。高句丽在那个时代固然强大,但它并非无敌。对于李世民来说,即使他在军事上展示了强大的威慑力,但他可能忽视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战争的胜败不仅仅是看敌人是否屈服于强大兵力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要看战争是否有长期的战略意义。高句丽虽然没有被完全征服,但它的战略位置和防御能力让它依然能保持独立性。而这,也反映出李世民作为一位战国英雄的复杂心态——他或许是个征服者,但有时,也会在战略和心理层面上感到某种挫败感。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带给唐朝的影响并非仅仅局限于高句丽本身。唐朝的扩张并没有在李世民时期就终结。唐朝后来的继任者依然延续着这种强硬的外交政策和军事征伐,进一步巩固了大唐的疆域。因此,李世民虽然未能彻底消灭高句丽,但在长期的历史轨迹中,他的努力无疑为后来的唐朝成功扩展疆域,保持大唐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民在处理高句丽问题时,心态的转变和自我评价的波动,正是他作为帝王的复杂性所在。对于他而言,一场没有完美胜利的战斗,可能就是一种失败。而这种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是他作为一位伟大帝王无法完全控制的领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隋朝生s之战# #李世民用兵之道# #真学会李渊# #唐军之弊# #唐朝覆灭原因# #李世民的传奇# #晋朝的八王之乱# #西晋王朝的覆灭# #李靖灭突厥# #唐朝巅峰的秘密#

0 阅读:0
万分纯真

万分纯真

万分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