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在名山县百丈关镇和川军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大战。这场战役中,一向给人以一盘散沙印象的川军一反常态,众志成城,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使红军遭受严重的挫折。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南下进入四川名山县百丈关镇时,遇到了川军的顽强阻击。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交锋,而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当时,红四方面军正处于长征的关键阶段,兵力虽强,但补给困难,士气也因连年征战有所波动。而对面的川军,却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罕见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反常,毕竟川军在很多人眼里,一直是军阀混战中的“杂牌军”,纪律涣散、战斗力低下是他们的标签。可这次,他们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先说背景。1935年,正是国共内战白热化的时候,红军长征是为了保存实力,寻找新的根据地。而川军,作为四川地方军阀的武装,长期以来各自为战,内部派系林立,装备落后,训练也不成体系。尤其在抗战前,川军更多时候被看作是地方势力的工具,而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正规军。可在百丈关战役中,这支部队却像变了支队伍,硬生生挡住了红军的南下脚步。 这场战役的起因,跟当时的大环境分不开。红四方面军南下,是想突破川军的防线,进入四川腹地,建立新的根据地。而川军这边,背后是四川军阀刘湘的指挥。刘湘虽然是个地方军阀,但他在四川经营多年,手下兵力不少。他很清楚,一旦让红军站稳脚跟,自己在四川的地盘就保不住了。所以,这次战役对川军来说,不是简单的军事任务,而是关乎存亡的死斗。这种背水一战的心态,可能是川军突然硬气起来的一个原因。 再说战斗本身。百丈关地势险要,是川西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川军利用地形优势,布下防线,死守关口。红四方面军虽然作战经验丰富,但面对这种地形,再加上长途跋涉带来的疲惫,进攻的难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川军这次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协同作战能力。他们在人数上占优,又有地利加持,硬是把红军的攻势一次次挡了回去。战后统计,红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不小,伤亡人数远超预期,而川军虽然也付出惨重代价,但成功拖住了红军的步伐。 那川军为啥能打出这样的表现?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湘下了死命令,逼着部队拼命。确实,刘湘在战前做了不少动员工作,甚至亲自坐镇指挥,给了川军不小的压力。但光靠命令和压力,还不足以解释这种转变。更关键的,可能是川军内部的某种凝聚力被激发了出来。当时,红军南下对四川本地人来说,是个外来的威胁。川军不少士兵是四川本地人,他们守的不仅是军阀的地盘,也是自己的家乡。这种“保家卫国”的心理,可能在无形中让他们多了几分斗志。 另外,川军的装备虽然不如红军,但这场战役中,他们用足了手头的资源。比如,地形上的碉堡、简易工事,甚至一些土办法,都被用到了极致。这说明,川军在战术上也不是完全没章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调整。相比之下,红军这边因为长征的疲惫和后勤的不足,战斗力多少打了折扣。这种此消彼长,让川军在百丈关占了上风。 当然,不能把川军的表现吹得太高。他们能打赢这场仗,更多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宜。红军当时的状态并不在巅峰,而川军则是被逼到绝路上不得不拼。如果换个时间、换个地点,战局可能完全不一样。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战役确实让川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红军的长征之路多了几分坎坷。
1935年11月,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在名山县百丈关镇和川军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大战。这
底层史观吖
2025-04-24 10:47:20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