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赓在哈尔滨办事,被人拦车。见小交警娴熟地拉开车门,一屁股坐在陈赓的旁边,颐指气使地对司机说:去市公安局。警卫员刚要训斥,却被陈赓的一个眼神制止了。这个胆大妄为的交警,下场如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装备落后、技术匮乏的问题在朝鲜战争中暴露无遗。我军当时使用的坦克、飞机、火箭炮基本都是苏联生产的,连负责维修的人才都十分短缺。每当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朝鲜战场情况时,毛泽东就深感建立高等军事学院已经迫在眉睫。 1952年,粟裕根据我军军工情况,向毛泽东提出建立军事技术院校的建议。毛泽东欣然同意,并寻找合适人选。粟裕推荐了当时正在朝鲜战场的陈赓。 1952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中南海接见刚从朝鲜回国的陈赓。他们直接向陈赓交代了办学任务。面对这一重任,陈赓初时推辞,表示自己是行伍出身,担心办不好。但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坚持与鼓励下,陈赓最终接受了这一使命,并表达了坚定决心:"不办好这个高等军事技术院校,我决不罢休!" 关于学校的名称,周恩来出于保密考虑,建议去掉"技术"二字,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校址最初计划设在北京,筹委会办公地点选在北京市西城区灵境胡同41号。然而,7月底到达的苏联专家建议将校址设在哈尔滨,理由是哈尔滨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高等教育资源,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且多个苏联援建的国防项目也在此地。 陈赓对待人才有着独特的哲学。他不仅广泛邀请各领域专家加入哈军工,还特别关注那些有才华但遭遇挫折的人士。最典型的例子是沈毅,这位曾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少将的军官因犯错被判死刑。陈赓了解情况后,亲自找到董必武请求将其死刑改判为死缓,并给了他在哈军工工作的机会。陈赓常说:"人才易失难得,何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到1953年3月,已有64名教授、讲师到达哈尔滨,准备为哈军工贡献力量。陈赓的不懈努力为新中国培养第一代军事工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3年6月的一天,哈军工筹建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陈赓准备前往哈尔滨市政府处理一些学校建设相关事务。当时,教师队伍已全部到位,校园建设已经破土动工,招生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车辆行驶途中,一名交警突然示意陈赓的专车停下。陈赓原以为是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正欲询问情况,那名交警却径直打开后座车门坐了进来。这一行为令车上人员大为惊讶。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名交警坐进车后,居然对司机颐指气使地命令道:去市公安局,快点走! 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和蛮横的行为立刻激怒了陈赓的警卫员。警卫员刚要出言训斥,却看到陈赓向他投来制止的眼神。陈赓面色平静地对司机说可以顺路走一趟,并未表露身份。 整个行程中,交警舒适地靠在座位上,完全没察觉车内异常的气氛。他甚至试图与车上三人攀谈,却无人回应。面对冷遇,交警仍显得满不在乎,左右打量着车内环境,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 当车停在市政府门前时,交警显得十分不满,责问司机为何不开往公安局。陈赓始终保持沉默,只是吩咐警卫员去请哈尔滨市长吕其恩下来。 吕其恩闻讯匆忙下楼,面对陈赓时还一头雾水。陈赓只简短地表示:"这是你的兵,滥用职权,肆意拦车,你看着办吧。"说完,留下目瞪口呆的交警和吕其恩,径直走进市政府大楼。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件,交警这才意识到自己拦下的竟是一位高级军官。他站在原地,冷汗直流,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吕其恩看着眼前这名瑟瑟发抖的交警,心中怒火中烧。身为1952年12月刚上任的哈尔滨市长,他正愁没有典型案例来整治机关单位中的官僚主义作风,没想到机会就这样送上门来。 吕其恩本人就是一位经历丰富的革命老将。1911年出生于辽宁长海县一个渔民家庭,九一八事变后怀着对日寇的仇恨南下山东。1935年"徐明娥事件"后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胶东特委书记,积极组织抗日武装活动。他参与组织了天福山起义和威海起义,为胶东解放区的巩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吕其恩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志愿军后勤部五分部部长兼党委书记。 借着这起拦车事件,吕其恩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整风运动,要求各级机关单位严格要求自己,杜绝官僚作风。那名交警受到了严厉处分,成为全市作风整顿的反面教材。
1953年,陈赓在哈尔滨办事,被人拦车。见小交警娴熟地拉开车门,一屁股坐在陈赓的
趣叭叭
2025-04-24 14:35: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