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金门播音站的国民党女特务,每日向大陆播音喊话时,声音娇滴滴的。她们都

卖蠢 2025-04-24 17:46:34

1953年,金门播音站的国民党女特务,每日向大陆播音喊话时,声音娇滴滴的。她们都很年轻,身材不错,有的容貌姣好,有的长相普通。这些女特务的日常工作,通过播音,向对岸的大陆“心战喊话”,这是国民党对大陆的一种心理战术。 1953年的金门,国民党为了对抗大陆,决定组建广播站,专门挑了一批女播音员。这些女孩子得符合严格标准:年龄18到25岁,身高160厘米以上,声音要清亮,吐字得标准。选拔过程很严,军官挨个审查,不光看外貌和嗓子,还得查家庭背景,确保没政治问题。来的女孩五花八门,有城里来的,穿着朴素;有乡下跑来的,风尘仆仆。最终挑出来的,有的脸蛋精致,有的模样普通,但都身体健康,精神头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挺显眼。 入选后,她们的生活就被框得死死的。住的是水泥楼宿舍,几个人挤一间,床是硬邦邦的木板,旁边放个小铁柜。每天早上得早起练声,保护嗓子是头等大事。吃饭简单,稀粥配咸菜,油腻和辣的都不许碰。每个人还得学一大堆三民主义资料,背得滚瓜烂熟。日常安排满满当当,连出去走走都限半小时,军官盯着表不让超。跟外界基本没啥联系,日子全围着广播任务转。她们的存在不只是工作,更像是国民党寄托的一种希望,要用声音去影响对岸。 这些女播音员大都二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却过着近乎军营的生活。纪律严得像部队,连嗓子哑了都得赶紧报告,生怕影响任务。她们的年轻和活力,全被绑在了这个特殊的岗位上。 金门播音站是个24小时不停转的地方,靠美国支援的设备把声音传到几十公里外。播音员每8小时换一次班,进播音室先清嗓子,调整麦克风,然后开始念稿子。稿子是专人写的,经过好几道审查,内容主要是劝降,讲台湾的生活多好:粮食堆满仓,集市上啥都有,投诚还有钱拿。她们的语调得轻快又清楚,声音娇滴滴的,尽量让人听着舒服又有吸引力。 除了劝降,逢年过节还会有特别内容,比如讲家乡的节日习俗,汤圆、粽子啥的,想勾起对岸士兵的乡愁。有些稿子还会加投诚者的故事,说他们在台湾过得多滋润,用福建口音念出来更接地气。为了效果,部分节目直接用闽南语播,乡音传出去,带着点亲切感。设备虽然先进,但冬天冷夏天热,播音员得硬扛着念完,汗水滴下来也得继续。 这种“心战喊话”是国民党的一种心理战术,核心就是用这些年轻女性的声音,去瓦解对岸的斗志。她们的嗓音甜美,内容又直戳人心,试图让人听着听着就动摇。广播站从早到晚灯火通明,任务没停过,但对岸到底啥反应,谁也不知道。 到了1960年代,广播站的风向变了。政治喊话少了,音乐和生活类节目多了起来。播音员开始播邓丽君的歌,或者讲讲台湾街头的小贩、渔民生活,内容不再那么硬邦邦。设备老化,声音偶尔有点杂音,但整体氛围轻松了不少。到了1970年代末,两岸关系缓和,广播站的任务淡化。1979年中美建交后,播音时间大缩水,劝降的话基本没了,内容变得平和,像普通的电台节目。 女播音员的去向也各不相同。有的离开金门,去台湾找新生活;有的转到地方电台,继续干老本行。广播站慢慢冷清下来,曾经的紧张气氛被海风吹散。这场“心战喊话”持续了二十多年,从对抗到缓和,见证了两岸局势的变化。那些年轻女性的声音,曾经是国民党对抗大陆的工具,后来却成了历史里的一个小注脚。 这种心理战术在当时的作用不好说清楚。有人觉得声音再甜美,也难动摇信念;有人认为长期听下来,总会有人动心。它在两岸关系里不算啥大杀器,但确实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0 阅读:0
卖蠢

卖蠢

卖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