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电视剧《康熙王朝》准备开机了,制片人刘大印却宁愿退还投资方200万,再赔付500万,也坚持拒绝原先合同约定的焦晃出演康熙,理由很简单:焦晃绝对不适合出演《康熙王朝》中的康熙。 2000年,电视剧《康熙王朝》筹备开机,制片人刘大印却干了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宁愿退还投资方200万,再搭上500万赔偿,也要推翻合同,把焦晃踢出康熙这个角色。他的理由简单直接——焦晃不适合演《康熙王朝》的康熙。可焦晃不是刚在《雍正王朝》里把老年康熙演得深入人心吗?刘大印到底在想啥?这背后藏着啥故事,值得咱们好好挖一挖。 焦晃,1936年生,北京人,祖籍河北张家口,真是个演技派代表。小时候在重庆看了话剧《禁止小便》,就对表演上了心。1955年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跟着苏联专家学了正宗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毕业后进了上海青年话剧团,演莎士比亚戏特别出彩,像《无事生非》《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得了个“莎剧王子”的称号。1997年,他在《雍正王朝》里演老年康熙,那眼神、那气场,把一个晚年帝王的威严和疲惫演得太到位了,观众都服气。后来还演了《乾隆王朝》的乾隆和《汉武大帝》的汉景帝,拿过中国话剧“金狮奖”和上海文联文学艺术奖,妥妥的老戏骨。 但焦晃2000年已经64岁了,虽然演技没得挑,年龄摆在那儿,身形和状态难免有点跟不上。要演《康熙王朝》里的康熙,从青年到中年,跨度大得很,刘大印可能就觉得这岁数是个硬伤。 再说陈道明,1955年生,天津人,家里是知识分子出身,爷爷是清末举人,爹是燕京大学的教授。他1971年进天津人艺学表演,1978年考进中央戏剧学院,82年毕业后进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陈道明气质儒雅,演技扎实,1989年演《末代皇帝》的溥仪,拿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1990年演《围城》的方鸿渐,又拿了飞天奖最佳男主角。2001年,他在《康熙王朝》里演康熙,把帝王的威风和人情味儿捏得死死的,成了他事业的一个高峰,还拿了观众最喜爱男演员银奖。 陈道明那年46岁,正值壮年,形象和体力都在线,跟《康熙王朝》里中年康熙的需求特别搭。刘大印看上他,估计就是觉得他能撑起这个角色的活力和气势。 刘大印是《康熙王朝》的制片人,2000年项目启动时,他压力不小。投资方给了200万,合同里还点了焦晃的名,毕竟焦晃在《雍正王朝》里的表现太深入人心,观众认可度高,投资方觉得他能保票房。可刘大印不这么想。他觉得《雍正王朝》的康熙是老年版,疲惫中带威严,焦晃演得再好,也是个64岁的老头子。而《康熙王朝》讲的是康熙从青年到中年的故事,打仗、治国,得有个更有力量感的演员。焦晃岁数大了,体力跟不上,演不出那种勃勃生机。 于是,刘大印跟投资方杠上了。投资方不干,说换人风险太大,焦晃是稳赚不赔的牌。刘大印却觉得作品质量比啥都重要,宁愿赔钱也要换人。结果投资方告他违约,法庭判他退200万、赔500万。这在2000年不是小数目,但他硬是咬牙掏了钱。之后他找过唐国强、张国立,没档期;找姜文,人家不演电视剧。最后敲定陈道明,陈道明本来对清装剧有点腻,但看了剧本被康熙的魅力打动,就接了。 刘大印顶着500万的窟窿,带着剧组硬干。2001年,《康熙王朝》在央视八套播出,火得不行。陈道明演的康熙,从擒鳌拜到平三藩,再到收台湾,每一步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他那挺拔的身姿、深邃的眼神,把康熙的威严和人情味儿拿捏得太准了。剧组也没省钱,服装道具都尽量贴近清代,场景从宫殿到草原都讲究。收视率冲到8.47%,比《雍正王朝》的16.5%还猛,成了2001年的现象级历史剧。 陈道明靠这部剧成了“帝王专业户”,后来还演了《无间道3》《归来》,地位稳得一批。刘大印这500万没白赔,作品成了经典,他在电视剧史上也留了名。焦晃虽然没演《康熙王朝》,但他在《雍正王朝》的康熙照样是观众心里的标杆,后来也一直活跃在影视圈。 刘大印拒焦晃,不是不认他演技,而是觉得角色匹配度更重要。《雍正王朝》里的康熙是老年,焦晃那岁数和状态正好。可《康熙王朝》得从康熙年轻时演起,64岁的焦晃再牛,也没法演20多岁的小伙子。中年康熙打仗治国,得有股子精气神,焦晃体力上怕是吃不消。陈道明46岁,正好能扛住这需求。刘大印赌的就是这个,他觉得观众要的不只是演技,还有角色的说服力。 刘大印这决定,表面看是疯了,500万啊,那年头能买栋楼!可他赌对了,陈道明的康熙让这部剧火遍大江南北。要是真用了焦晃,演技没问题,但岁数在那摆着,演中年康熙可能真会让观众出戏。焦晃擅长老年帝王,陈道明适合中年霸主,各有各的地盘。刘大印硬着头皮换人,赔钱是赔了,但换来一部经典,值不值还真得看观众咋想。
2000年,电视剧《康熙王朝》准备开机了,制片人刘大印却宁愿退还投资方200万,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24 18:56:52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