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国,曾长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两大类,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文举逐渐兴盛,而武举却屡遭废除。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历史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呢? 在追溯武举衰败时,不妨先从我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作为切入点,儒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而这些品质在文举考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士人修身养性,从而为国家治理提供智慧。这使得文举考试成为选拔士人的主要途径。 从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文举与武举相辅相成,平等发展。唐朝时,由于当时的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学与艺术产生了空前的繁荣,使得文举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这一时期的武举同样得到了重视,武将在国家政治、军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纷争不断。这一时期,武举虽然仍有一定地位,但文人已经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随着北宋的建立,武举地位逐渐下降,而文举则继续发展壮大。 北宋时期,由于对内对外战事频繁,朝廷对武事重视度上升。但随着新政改革的推行,文人地位迅速抬高,开始对朝政产生重要影响。 这时,虽然朝廷仍然设有武举考试,但实际上,选拔出的武举人才却往往被安排在文职岗位上。这种现象导致了武举考试的地位逐渐被削弱。 虽然武举考试中,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但重点仍然是武艺技能。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可以看出,那时武将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武艺的追求。这也使得武举考试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地位较低。 南宋时期,由于北宋灭亡,南宋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压力,加上南宋皇室对武将抱有戒心,武举考试的地位再次受到压制。与此同时,由于南宋地处江南,经济繁荣,文化充盛,文人阶层的地位日益提高,文举考试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 元朝时期,蒙古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使得元朝的科举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元朝对武举考试的重视并未如文举考试。尽管如此,元朝时期的武举考试仍然有一定的地位。 这一时期,蒙古军队对武术的注重,使得武举考试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视。但总体来说,文举考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为巩固政权,对武将进行严格的限制,这使得武举考试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影响。 与此同时,明朝对文举的重视程度不减,考试制度更加严格,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个过程中,文举考试的地位不断上升,而武举考试则逐渐边缘化。 正德年间(1506-1521年),明朝的武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然而,这一复兴并未持续太久,嘉靖年间(1522-1566年),武举考试再次受到打压。这时,文人的地位更加稳固,成为朝廷的中坚力量。 到了清朝,火器技术逐渐普及,战争的形式和规模发生了变化。这使得个人武艺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减弱,而对指挥策略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要求逐渐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武举考试中强调的个人武艺技能显得越来越不符合实际需求。如《渔家傲·秋思》中所说:“戍楼望边烽火起,便是沙场烽烟处”,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恢弘,但这种战争形式已经逐渐过时。 此外,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逐渐向文化教育倾斜。尤其是在宋、明、清等朝代,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纷纷成立,这些机构普遍以文化教育为主,对武术教育关注不足。 随着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历代皇帝的支持,文举考试在清朝逐渐达到了顶峰。与此同时,武举考试的地位则继续下滑。清朝末期,随着列强入侵,中国的国防形势日益严峻。尽管朝廷试图通过改革武举制度来提高国防实力,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