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年,金军撤退,56岁赵构果断禅让给35岁赵昚,为南宋续命一百多年。赵构提

暮江吟声 2025-04-25 08:49:33

1162年,金军撤退,56岁赵构果断禅让给35岁赵昚,为南宋续命一百多年。赵构提前退位,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手腕没得说。 靖康之难之后,赵构命大逃过,躲过金军南下,一路从汴京逃到杭州。 命是捡回来的,可这命保得住,皇位却坐不稳。 一生怕的就是两个字:金人。 从即位那天起,就在想怎么活、怎么活得久点。到了1161年,完颜亮大军压境,一打就打到长江边,赵构心里那根弦直接绷断。 表面镇定,背后早安排好了逃命路线——“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 大队人马等着跑路,退位不是突发奇想,是早就安排好了的剧本。 赵构想过硬抗,但一看局势不对,退位能避风险,顺带把雷甩出去,干嘛不退? 军事压力是一头大象,压得皇帝喘不过气。 自知再撑下去,要么亡国,要么背锅,干脆把位子让出去,把“和金”这口锅也甩出去,自己换个身份,还是在宫里,还是有话语权,但命保住了。 这种退,不丢脸,退得漂亮,怎么退得漂亮?靠选人。 赵构儿子早夭,自己又被惊吓得没了生育能力。 宗室一堆人,谁都想上位,选谁?往上找,太宗那一支太强,手伸得长,选他们,等于给自己挖坑。 赵构清楚,选了太宗那边的,哪天自家人可能连祖宗牌位都保不住。 那就往另一边看,太祖赵匡胤这支虽流落民间,但民心还在,最关键的,没人、有名、可控。 赵昚这个人,赵构盯了好几年,软、听话、不惹事,眼里没有“权”,只有“孝”。 赵构想要的,就是个能把自己,当菩萨供着的人,赵昚刚好合适。 说是“禅位”,其实就是扶着人上台演一出戏,剧本、灯光、台词,全安排好了,赵构说退,其实没退;赵昚说登基,其实没权,真正掌控的是太上皇。 1162年,宋军刚在采石之战赢了完颜亮,军心稍定,民心稳定。 赵构这时候宣布禅位,不是因为想退,而是因为这时候退,最不容易被骂。 不是被打退的,是打赢才退的,听着多像圣人做派,自己写了《禅位诏书》,文字漂亮,核心一句话:金人威胁太大,朕老了,要退。 全推给外敌,皇位送得体面,脸面保住。 可赵构不是真的放手,他成了太上皇,还是管着事。 赵昚刚想北伐,赵构就跳出来反对,最后定了“隆兴和议”,南宋继续给金国称侄,赵昚表面是皇帝,实则被太上皇拽着走。 赵构怕的是战事失控,自己晚年坐不住位置;更怕赵昚真打赢了,功劳算谁的? 所以从头到尾,只让打不赢的仗,不让打能赢的仗。 岳飞这事儿,也是赵构一手搞的。杀的时候冷酷,禅位后悄悄放开让赵昚给平了反。 民间骂声太大,背锅不能全扛,换个人登台表忠心,自己退到幕后,倒成了宽仁长者,一招洗白,干净利落。 赵昚也不是完全没脑子,只是太清楚自己靠谁上位,刚继位时,什么都得先请示,皇宫大小事务,甚至穿什么颜色的朝服都得报备。 赵构在,赵昚不敢造次,太上皇活着,朝堂上的人都不敢倒向新皇,全盯着旧主子。 这种局面,赵构最满意。既当了“隐君子”,又管着“真江山”。 对朝政而言,这一退避了动荡。 南宋没经历宫廷内斗,也没出现几个亲王争皇位的烂局。 赵昚推“隆兴中兴”,文治武功一度回暖,但这局不是长远之计,权力不清、皇位不稳,留下的是制度的病。 从此之后,南宋皇帝开始“禅来禅去”,光宗、宁宗、理宗都走了这条路。 皇帝想退就退,想让谁上就让谁上,权力变成可操作的筹码,朝局逐渐失控。 赵构这套“禅位保命术”,在他手里还算精准,别人学了,结果就是皇权虚化、政权腐烂。 赵构那次禅位,还牵动宋金之间的关系,金人趁机把南宋拉成“叔侄之国”,南宋得喊金国“叔父”,外交彻底被压一头。 原本还能博弈一下的国际地位,被一纸禅位换成,长期矮人一截的外交架构。 金国那边笑开了花,南宋再想抬头,难了。 赵构没有退,他只是换了个姿势继续执政。 他不是懦弱,是精,不是没担当,是太会算,那一退,换来的不是太平,而是表面稳定的权力续命。 后人看赵构,不该只看“活下来”,也得看“怎么活”。 这场禅位,表面无声,背后雷霆万钧。是历史最安静的一场宫廷政变。 参考资料: 李华瑞,《南宋政治史稿》,中华书局,2005年,第215-234页。

0 阅读:63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