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作为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五岳”之首,有很多名称,在古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上去的。 众所周知,始皇统一华夏之后,便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为统治者的尊号,以示其前无古人的功绩。 由此可见,“三皇五帝”其实还是很受统治者的向往的,历代皇帝也都以“三皇五帝”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传说“三皇五帝”都是在泰山登基为君的,泰山,也就成为了历代帝王最想去的地方。 泰山作为“五岳”最高的山,古代君王以天子自居,他们认为在泰山上,就能与天最近,就能通天,与天沟通,这就更加深了古代皇帝的向往之心。 登封报天,降禅除地,泰山封禅也就成了古代帝王的最高典礼。所以当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资格上去的,必须得是德盖三皇,功高五帝这种皇帝才能配去泰山封禅。 自始皇登基,天下一统之后,包括始皇在内,只有六位皇帝举办了泰山封禅。但其中并不是每位皇帝都符合泰山封禅的资格的,不然只能拉低泰山封禅的整体标准。 大家公认的去过泰山封禅的包括始皇在内的一共有六位皇帝,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 其实这个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汉朝和唐朝真的是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去泰山封禅的帝王就可以占一大半。我们接下来,来谈论一下这几位帝王的功绩,看下他们是否名副其实: 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自然是极富盛名的,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只用了十四年,为后来的中华统一格局立下不朽功劳,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自然有资格泰山封禅。汉武帝刘彻少年继位,知人善用,武帝一朝,文星璀璨,武星闪耀,这是历朝历代都不及的。 光武帝刘秀出身乱世,创造建武盛世,而且光武帝在历史上评价几乎毫无瑕疵,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又是乱世王者,当然也有资格泰山封禅。唐高宗李治,更为人所知的是他父亲太宗李世民和妻子唯一的武周女帝武曌。 不可否认的是,他所创建的永徽之治,其实是不亚于其父的贞观之治,唐高宗李治也可泰山封禅。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唐朝达到巅峰,李隆基在此时封禅泰山也无不可。 以上五位帝王的泰山封禅都是名正言顺的,但后来的帝王也不是没有功绩与他们一样甚至大于他们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乞丐天子。 朱元璋为何不泰山封禅 朱元璋,南阳布衣,开局一个碗,后来建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帝国,是真真正正的铁血之辈。元末动乱,就是因为想保护百姓,为自己求得一线生机,朱元璋才一步步走上帝王之路。 建立的大明,也是唯一一个绝不和亲的统一的中原王朝,作为建立了最有骨气王朝的君王,绝对是有资格去泰山封禅的。那么他为什么不愿意去享受古代帝王最向往的泰山封禅,以示其功绩呢? 这个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宋真宗赵恒,其父赵光义本就是得位不正,他也并非明主。 身为君主,好大喜功,无法守住江山,守住百姓,还因为签订澶渊之盟得意忘形,以为自己做出来了多大的壮举。 身为胜者,为保富贵,居然签订这种条约,还引以为傲,觉得自己是保存了宋朝的大半国力。 《澶渊之盟》如果从客观上来说的确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北宋实力,面对辽军的逼迫下,寇准主战,宋真宗不得不被迫前往澶州督战,战争胜利后,宋真宗在自身性格和阿谀奉承的人天天洗脑下,认为战胜辽军的功绩都是因为自己,自己比之那些千古一帝也差不了什么,在弄臣王若钦等人的操纵下,强行进行泰山封禅,整体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 因此,在宋真宗去过的泰山封禅后,朱元璋自然一万个瞧不上,赵恒之后再去,岂不是认为自己觉得自己与赵恒功劳一样了。 历史证明,不光明太祖这样想,后面的皇帝基本上都这样想。自宋真宗之后,再没有任何帝王愿意去泰山封禅。 当然,也不是仅仅宋真宗的原因。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年轻时当过和尚,也经历过很多大事,对于天命啥的那一套,其实不怎么太信,他更看重现实。 而且他从乞丐变成皇帝,一生都是崇尚节俭,泰山封禅无疑在历朝历代都会倾尽朝力,明朝刚建,根基不稳,朱元璋不会花那么大时间去搞这种事情。 乞丐变皇帝,本来就是更古未有,他认为他自己就是天命所归,更不会去信那些所谓的神仙了。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