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位63岁的老人正在给领导倒水。领导低头一看,发现他穿的竟然是空军专用的拉练裤,顿时心里一惊,便问:“您是不是当过兵?”老人平静地说:“打下过七架敌机,还参加过开国大典的飞行。” 1930年,王延周出生在华北平原一个普通农家。家境清寒,年少时便跟着父亲下地干活,手上早早就磨出厚茧。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他熟悉的土地,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14岁那年,王延周目睹了村中老兵抗日归来,一身风尘、一脸钢铁般的沉静。从那一刻起,他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为国家做些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王延周通过体能和文化测试,成功进入人民空军的初级飞行训练营,开始了他截然不同的人生。 彼时,中国的空军力量尚处起步阶段,训练条件艰苦,机型落后,但这群年轻人却有着铁一般的意志。每天清晨,他们在跑道边挥汗如雨,夜里仍在灯下研读飞行手册。王延周尤其刻苦,不仅操作精细,反应也极为迅速,很快就在同期学员中脱颖而出。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人民空军初次大规模参战。王延周,作为新晋飞行员,被编入前线战斗中队。面对美军装备精良的战机,他毫不退缩。 他的第一次实战是在鸭绿江以北执行空中巡逻任务。面对高速逼近的敌机,他冷静地完成追踪、瞄准和击发,一次俯冲后便命中目标,赢得了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击落记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延周屡次参与重要空战任务。他作战经验日益丰富,逐渐成为一名战术灵活、果断沉稳的空战老手。他先后击落七架敌机,成为人民空军初期最具战绩的飞行员之一。 1959年,王延周被选为在开国十周年庆典上参与飞行表演的空军代表。他驾驶着国产喷气式战斗机,掠过天安门上空,向新中国的万里晴空致礼。 那天,万众瞩目,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而他在高空以精准整齐的编队飞行,让全国人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看到中国空军的风采。 这次表演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模拟飞行与精细演练。王延周所在中队常常凌晨四点起飞,黄昏落地,反复演练队形、调整间距。 一次训练中,他的座机在空中突发引擎故障,他却沉着应对,凭借经验成功迫降,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连队长都说:“王延周,是我们飞行员里最沉得住气的。” 除了参与表演,王延周还担任空军新人培训教官。他教授的不仅是技巧,更有一套完整的实战经验总结。他常对学员说:“真正的飞行员,不是靠勇气往前冲,而是靠脑子稳住局。”在他的指导下,多个飞行中队战斗力大幅提升,被上级称为“空军的活教材”。 到1965年,他已是空军部队里的一级飞行英雄,多次受到嘉奖,但他始终未曾骄傲自满。他说:“我打过仗,但我更希望看到没有仗可打的天空。” 1978年,王延周选择退役。他婉拒了在部队继续担任领导的邀请,带着一份简朴的告别信,悄然返回家乡——那个他少年时代曾梦想逃离的村庄。 家乡的土地与天空依旧熟悉,他决定在这里度过余生。他白天耕田,夜里偶尔拿出飞行记录册独自回忆。在村民眼中,他是个本分、勤劳、谦和的老农;在孩子们眼中,他是那个“会讲空战故事的爷爷”。 直到1983年那天,领导来村视察,王延周因为地里表现突出被推荐来招待。他走上前,手里端着茶杯,那条旧空军拉练裤不经意露出——这是他唯一没有舍弃的军装。 领导察觉到异常,随口一问,不曾想引来一句震撼全场的答复:“我曾打下七架敌机,还在开国大典上飞过。”这句话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们才终于知道,眼前这个每天为鸡鸭喂食的老人,曾在万米高空搏击云霄,是共和国最早的一批守空人。 之后的日子里,不少部队派人前来探望,请他分享经验;电视台也来村中采访。王延周从不高调,他总说:“我只做了一个军人该做的事。” 1995年,王延周因病去世,享年65岁。安葬当天,村里许多人自发为他送行,空军方面也派代表前来敬礼。那天,天空很蓝,有几只战机从高空掠过,像是送别那位曾守护蓝天的老兵。 而在他的墓碑上,只有一句简洁的墓志铭:“飞过开国大典,保卫七架荣光。”
1983年,一位63岁的老人正在给领导倒水。领导低头一看,发现他穿的竟然是空军专
碎梦随风飘散远
2025-04-25 11:45:03
0
阅读: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