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时期,宰相是一个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职位。宰相制度从战国时期出现,一直

风城春史呀 2025-04-25 13:40:23

在封建社会时期,宰相是一个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职位。宰相制度从战国时期出现,一直到明代才结束。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贤相,当然也有不少的奸相。   贤相帮君主处理朝政,安国定邦,协助助君主开拓盛世,缔造繁华,如千古第一相李斯,西汉开国名相萧何,特别是唐代,贤相格外的多,如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   而奸相则会让国家由盛转衰,甚至走向灭亡。如唐朝的李林浦、杨国忠等,他们二人在政期间,独揽大权,任人唯亲,肆意败坏朝纲,祸国殃民,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唐朝,宰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其人数更是远远超过其他朝代。那么它的地位是否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呢?他的权利究竟有多大?   要想知道这些,首先我们得讲讲宰相制度是怎么一步步演化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疆土四分五裂,出现了很多个小国,这些小国都有着各自的政权,虽然各国的叫法不一致,但都设有宰相这一职位,此时宰相制度已现雏形。   秦始皇在李斯的协助下,统一六国后,任命他为丞相,给了他很大的权利,让他总领群臣,主导统一车轨,文字,度量等重要国策。宰相制度由此确立,那个时候一个国家只有一位宰相。   后代君主中不乏有昏庸软弱之辈,宰相权利又过大,一些才能平庸,还偏听偏信,不能明辨是非,国家大事过分依赖宰相决断,最终导致宰相野心膨胀,成为权臣,进而取而代之,使得朝纲败坏,皇权名存实亡。   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王莽篡汉等,这些都是由于相权过大,君主无法挟制权臣导致的。   随着朝代的更替,“一相制”的弊端渐渐显露,时常危及到皇权。但如果贸然废除宰相,国家大事繁重复杂,单靠皇帝一人是处理不完的。所以一朝之中宰相的职位也是不可或缺的。   到了隋代,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隋文帝设置了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部的设置极大地分化了宰相的权利。到了唐代,又衍生出六部,进一步分化了宰相的权利。自此,一相制变成了群相制。   虽然在唐朝时期,宰相的权利被分化给了三省六部,虽说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本质并未发生改变,所以唐朝时期宰相们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权利也十分的大。   在唐朝时期,三省六部的长官与皇帝一起治理天下,共同掌管军机要务。许多重要事务,皇帝是不能独自决策的,而是先要和宰相们商量,才能决策。   唐朝的皇帝给了他们最高的礼遇和极大的权利,他们之间也互相监督,互相制衡,对于国家大事着很高的决策权。   他们对皇帝可以直面进言,当皇帝言行不当时,有权上书直谏进行监督,有时甚至可以驳回圣旨,左右皇帝的决策。   比如,唐高宗时期,李治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氏为后,遭到了宰相们和群臣的强烈反对,于是高宗用尽各种办法,想获得当时的宰相长孙无忌的支持,最后终于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统一战线,他的心愿才得以实现。   不止如此,宰相们的建议还可以影响到皇位继承。唐德宗起了废掉太子,改立舒王的心思,遭到了当时宰相李泌的极力反对,最终唐德宗只能听取宰相的谏言,没能废掉太子。   当皇帝驾崩,皇位交接时,宰相们便会当着文武百官,宣布继承皇位的人选,辅佐新帝顺利继位,完成皇位交接。如果皇帝年幼,不能独立处理政务,他们便会代其处理朝政,决断军机大事。等到皇帝可以独挡一面时,再交接权利。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宰相的地位非常的高,也因此得到了极高的礼遇,受到了皇帝极大地重视。有些宰相去世后,皇帝会为他罢朝3-5日,以示哀思,有一些贤相还可以随葬皇陵。   群相制的设立,使得相权和皇权得到了很好的平衡,同时也稳定了政权,安定了社会,正因为唐朝时期君明相贤,才会创造出后世不可复制的大唐盛世。后来的朝代基本没有改变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直到明代这个制度才衰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0 阅读:6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