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随军记者拍下了一位将军的遗容!照片中,已经牺牲的将军满

鉴史忆往呀 2025-04-25 14:32:49

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随军记者拍下了一位将军的遗容!照片中,已经牺牲的将军满身血污,头上还绑着厚厚的绷带,穿着破旧,躺在极其简陋的担架上,双拳紧握,似乎死得心有不甘。 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身在众多将领中,有一位来自云南的将军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滇军60军183师的陈钟书旅长。 这位47岁的将军。与其他长官不同,陈旅长总是身着普通军装,在战壕和阵地间穿行。他不讲究吃住,经常与普通士兵同桌用餐,分享一口咸菜配糙米饭。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开始了前线巡视,仔细检查每一处防御工事,叮嘱士兵们注意安全。 陈旅长在战斗间隙安静地坐在战壕边,从衣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封已经泛黄的家书。他从不当众展读,只是默默地注视片刻后又轻轻放回。 1938年3月,日军的第五、第十师团开始了他们狂妄的南进计划。他们妄图通过占领台儿庄这个鲁南重镇,打通津浦铁路,为进攻徐州铺平道路。面对这个危急局面,滇军60军临危受命,火速北上驰援。 其实在投身抗日战场之前,陈钟书的人生轨迹与军旅似乎并无交集。他出生于云南一个商人家庭,年轻时曾在商界崭露头角。然而时局动荡,家国危难,他毅然投身军旅。在滇军中,他以过人的军事才能和责任担当,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 在台儿庄战役打响前,陈旅长就以其精准的战术运用和临场应变能力在滇军中声名鹊起。他善于利用地形优势设防,注重发挥部队的机动性,多次带领部队化险为夷。这些军事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台儿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38年4月24日,邢家楼战区的形势异常严峻。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调集了大量炮火对阵地进行狂轰滥炸。面对兵力悬殊的劣势,陈钟书旅长带领部队依托阵地顽强抵抗,连续击退日军四十多次进攻。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弹药补给逐渐告竭。在这危急时刻,陈旅长没有后撤,而是拿起了刺刀。他站在战壕边,向战士们简短地说了几句话,便带头冲向敌阵。随军医生李大夫后来回忆说,那是他最后一次看到旅长完好的身影。 在这场惨烈的白刃战中,陈旅长亲手刺杀了多名日军。即便身上已经负了数处伤,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一位在场的战地护士回忆,她曾两次想要将受伤的旅长拉下火线包扎,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颗子弹从右侧飞来,击中了陈旅长的右眼。随军医生立即组织抢救,但子弹已经从后脑穿出,情况万分危急。几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用担架将旅长抬离战场。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位将军最后的身影。 战地医院里,陈旅长身边只有少数几个人。除了医护人员,还有他的贴身参谋宋永庆上尉。护士长说,尽管伤势严重,旅长仍然保持着清醒。他用微弱的声音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希望死后能够"马革裹尸还",把遗体运回云南老家;二是请求长官照顾他留在家中的妻儿。 这些话语被宋永庆参谋仔细记录在一张泛黄的纸上。那份遗嘱后来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档案,见证着一位军人的家国情怀。随后不久,陈钟书旅长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年47岁。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陈钟书为陆军中将,以表彰他的卓越功勋。1984年9月,新中国民政部正式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0 阅读:0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