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有个卖油郎问小孩:“村里住着多少八路军?”小孩回答:“七八个吧!”卖油郎得到消息后赶紧去通风报信,结果,第二天凌晨日军大部队过来偷袭时,却发现村里的八路军足足有一个团!
1941年初,中国北部河北省的一个偏远小村庄,在这场扩展到全国范围的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平静。 这个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几乎践踏了中国大半的土地,留下了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冀中军分区17团的一支八路军部队,选择了这个村庄作为临时的驻地,他们隐藏在民间,准备随时与侵略者作战。 那天,村里来了一个陌生的卖油郎。 他背着油桶,步履蹒跚地进入村中,这在平时并不引人注意。但他的眼神不时地四处打量,似乎在寻找什么。 村中的小孩子们围绕着他,好奇地观察着这位新来的卖油郎。卖油郎见状,掏出了扁担里藏着的糖果,向小孩子们问道:“小朋友,你们知道村里有多少个八路军么?”一番简短的对话后,卖油郎匆匆离去,他的目的已经达成。
实际上,这位卖油郎并非真正的商贩,而是一名日本侦查员。 在收集到小孩无心的回答后,他立刻返回日军驻地,报告了自己所获得的“情报”。他认为,这将是一次轻松的偷袭,因为据他所知,村中只有七八名八路军。 第二天凌晨,日军大部队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村庄,他们满怀信心,认为这次行动必将一举成功。 然而,他们未曾预料到的是,这里驻扎的并非七八名八路军,而是整整一个团的八路军,超过1000人之众。 原来,17团刚好在此开会,几乎所有的部队成员都聚集在此。
八路军冀中军分区17团的战士们,虽然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心存预料,却对敌人的规模感到了意外。 原本他们以为,面对的只是零星的日军巡逻队,但显然情况远比预期的要严峻。 闵鸿友团长在接到前线侦查报告的那一刻,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召集了所有可用的战斗力量,开始紧急布置战斗任务。 这种时刻,不仅考验着指挥官的临场应变能力,更是对每一名战士勇气和智慧的考验。 闵鸿友深知,在兵力悬殊的对抗中,仅仅依靠人数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他决定利用村庄复杂的地形作为自己的有利盘点。这个村庄四周是密不透风的竹林,仅有几条小道可以通往村中心,极易防守。 闵鸿友命令工兵连迅速在这些小道上设置了地雷和陷阱,并在竹林中布置了机枪阵地,准备以迂回和伏击的方式,来削弱敌人的攻势。 夜深人静,只有村庄周围密林中不时传来的动静,打破了这片死寂。八路军战士们隐蔽在黑暗中,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与此同时,日军大部队在侦查员的引领下,正沿着月光下的山道,悄然向村庄逼近。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敌人的动向,心中满是胜利的预期。
然而,就在日军即将进入村庄的边缘时,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打破了夜的宁静。一连串精心布置的地雷先后被触发,瞬间炸飞了前方的几名日军士兵。 混乱中,埋伏在四周的八路军战士们开始按照预定计划行动,机枪和手榴弹的火力覆盖了敌人的每一个可能的进攻路线。 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遭遇这么激烈的抵抗。 混乱之中,他们试图组织反击,但由于对地形不熟悉以及八路军火力的准确打击,他们的反击显得极为无力。 闵鸿友团长在指挥所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场情况,见到敌人陷入混乱,立即下令全线出击,利用敌人的混乱状态,发动了一次决定性的反攻。 八路军战士们如同山中的猛虎,从四面八方向日军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这场突如其来的夜战,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 随着天色渐明,战斗也渐渐平息下来。日军在未能突破八路军的防线后,终于选择了撤退。 八路军在这场战斗中,凭借着精心的准备和英勇的战斗,成功击退了日军的偷袭,保护了村庄和居民的安全。 战斗结束后,村庄的居民们从家中走出,看到了这些保护他们的勇士们。虽然经历了一夜的恐惧和紧张,但他们的眼中满是感激。 而八路军战士们,虽然疲惫,但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们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这场战斗,不仅是对日军实力的一次成功的抵抗,更是八路军智慧和勇气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