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海舰队副司令邓龙翔少将夜值时,发觉烟盒已空,便唤来参谋:“取钱,为我置一盒大前门。”参谋闻言,犹豫问道:“司令,何不品尝上好烟草?”邓副司令回答道:“贫贱之中抽得此烟已知足。” 邓龙翔这人,生在1904年的江西吉安,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就知道日子不好过。1927年,他投身革命,1929年入了共产党,从那以后,一辈子都跟打仗和奉献绑在了一起。早年在红一方面军当过连指导员,后来升到营政委、团政委,跟着队伍熬过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和长征那段苦日子。抗日战争时,他跑去八路军当团政委,打过平型关战役那种硬仗。解放战争又去了东北野战军当师政委,辽沈战役里没少出力。到了1955年,他被授了少将军衔,1960年当上了北海舰队副司令员。这履历放谁身上都挺牛,可他愣是没把自己当回事。 邓龙翔这辈子,打仗是真拼,但生活上从不讲究。他出身穷,家里没啥底子,小时候吃饱饭都难,更别提啥享受了。长征那会儿,爬雪山过草地,饿了啃树皮,冷了裹破布,他都挺过来了。苦日子过惯了,他对啥都能凑合。1960年那次值班要“大前门”,不是他装清高,而是真觉得这烟够用了。那年头,“大前门”算不上啥高档货,跟“熊猫”“中华”比差远了,但对邓龙翔来说,能抽一口解乏就行,没必要去追那些贵的。 邓龙翔当上将军后,手里有权有地位,可他从没想过给自己捞点啥。1955年回江西老家探亲,看到村里红军遗属过得艰难,他把身上带的钱全掏了出去,自己空着手回部队。之后每个月工资里挤出一大半寄回去,家里日子紧巴巴,他也没吭声。衣服破了缝缝补补接着穿,旧报纸攒着当手纸用,连孩子都被他管得老老实实,不许浪费。他常挂嘴边一句话:“咱们是共产党人,吃苦在前才对得起老百姓。”这话听着土,可他真这么干了。 同期,有些当官的开始摆谱,住大房子,抽好烟,日子过得滋润。邓龙翔不眼红,也不攀比。他觉得,吃喝享受多了,心就容易歪。他在部队里跟普通士兵一个待遇,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屋,压根不搞特殊化。1960年那次要“大前门”,参谋劝他换好烟,他还说省下来的钱能给基层官兵加点伙食。这不是场面话,他是真这么想的,也是真这么做的。 为啥邓龙翔对一包“大前门”就知足了?这跟他的经历和信念分不开。他打过仗,见过生死,建国后又守着边海,心里装的是国家大事,不是个人享受。年轻时啥苦都吃过,到了晚年能抽上烟、干好工作,他觉得这日子已经不赖了。他那句“贫贱之中抽得此烟已知足”,不是矫情,是真心话。对他来说,物质上的东西够用就行,精神上的满足全靠干事业得来的成就感。 再说那时候,1960年国家刚从困难时期缓过来,军队里物资也不宽裕。邓龙翔当副司令,管着北海舰队的战备,知道底下官兵日子也不好过。他要是自己抽好烟、过好日子,心里过不去那道坎。他常说,共产党人得带头吃苦,不能光想着自己舒服。这份知足,不是认命,而是他对自己、对部队的责任感。 邓龙翔这人,从当兵到当将军,再到1976年去世,作风没变过。他去世时才72岁,家里存款就几百块钱,箱子里几件旧军装和一堆泛黄的信纸,连个像样的遗物都没留下。他病房里就一个破搪瓷杯,啥摆设都没有。这要是换别人,可能早住上好房子、攒下好家底了,可他没这么干。部队给他办悼念仪式那天,士兵们站得整整齐齐,没人说话,可谁心里都明白,这位将军真没白活。 他那次要“大前门”的事,后来传开了,大家伙儿听着都挺感慨。一个少将,能把日子过得这么简单,还老想着别人,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那包“大前门”不光是烟,更是邓龙翔一辈子清廉和知足的写照。他不是不想抽好烟,是压根没把这当回事。比起个人享受,他更在乎部队的纪律、国家的前途。
1960年,北海舰队副司令邓龙翔少将夜值时,发觉烟盒已空,便唤来参谋:“取钱,为
三石聊历史
2025-04-25 16:50:57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