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国跟以色列还没有建交,但是中东局势十分紧张。当时驻希腊大使周伯萍犯

文山聊武器 2025-04-25 18:16:42

1973年,中国跟以色列还没有建交,但是中东局势十分紧张。当时驻希腊大使周伯萍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称之为“雅典事件”,就是一连串错误造成的,特别是翻译错误。 1973年,世界不太平,尤其是中东。第四次中东战争刚打响,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斗得不可开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立场很明确: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的扩张。那时候,中国跟以色列没建交,外交上对以色列的态度相当敏感。任何跟以色列沾边的举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甚至引发国际误会。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中国外交官们得打起十二分精神,谨慎再谨慎。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周伯萍在希腊雅典捅了个大娄子。 事情发生在1973年5月7日。周伯萍当时接到一份外交请帖,准备去参加一场活动。按理说,这种场合大使都会带翻译,确保不出岔子。可这次,翻译却掉链子了。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发的请帖,硬是被他看成了科威特使馆的邀请。两个国家,一个在东欧,一个在中东,风马牛不相及,怎么就能搞混呢?可能是翻译水平不过关,也可能是粗心大意,总之这一步就走偏了。更要命的是,周伯萍信了这个错误的判断,带着满腔热情奔赴“目的地”。 结果呢,周伯萍到了地方,发现不对劲。他走进的不是科威特使馆,而是以色列外交官邸!这下可炸锅了。要知道,当时中国跟以色列没外交关系,官方场合碰面都得避着走。可他不仅进去了,还跟以色列外交代表握了手,寒暄了几句。这画面被在场的西方记者拍了个正着,第二天就上了国际新闻头条。你想想,中东正打得热火朝天,中国大使却跟以色列的人“亲密接触”,这事儿搁谁看都觉得蹊跷。 事情还没完。记者闻风而动,围上来问周伯萍:“您这是不是代表中国承认以色列了?”这问题刁钻得很,周伯萍估计也是一头雾水。他想解释,可翻译又出状况了。据说记者问的是“你在这儿做什么”,翻译却把“这里”翻成了“雅典”,搞得周伯萍的回答完全答非所问。记者一听,觉得有大新闻,标题直接写“中国大使在雅典承认以色列”,舆论瞬间炸了。这翻译,真是坑人不浅。 这“雅典事件”听起来像闹剧,但背后是实打实的失误堆出来的。首先,翻译把请帖搞错,这是源头。其次,周伯萍居然没核实清楚就去了,说明他本人也有点马虎。再者,到了以色列外交官邸,他没第一时间察觉不对劲,警惕性不够。最后,面对记者提问,翻译又添乱,把局面搅得更糟。一步错,步步错,愣是把一件小事变成了国际事件。说白了,这不是什么阴谋论,就是人出错叠加的结果。 事件一曝光,中国政府坐不住了。外交部赶紧出面澄清:这纯属误会,中国对以色列的政策没变,压根儿没承认的意思。同时,他们也调查了事件经过,发现翻译和周伯萍都有责任。翻译自然是被批评教育了一顿,周伯萍作为大使,也得承担领导责任。不过有意思的是,他没被撤职,后来还继续干外交工作。这说明啥?中国政府觉得这事儿虽然糗,但不至于毁了一个人,处理上还是留了余地。 西方媒体可不管你是不是失误,他们逮着机会就炒作。有的说这是中国外交的一次“失足”,有的猜测中国是不是想借机跟以色列套近乎。可实际上,当时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很坚定,根本不可能跟以色列眉来眼去。这事儿对中国的国际形象确实有点影响,但也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阿拉伯国家那边呢,虽然有点疑惑,但看到中国迅速澄清,也没太追究。总的来说,这是个插曲,没掀起太大波澜。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