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行业的利润高不高?这问题就像问“火锅底料辣不辣”——答案取决于你站在锅的哪一边。刘强东近日给京东外卖定下铁律:净利润率不得超过5%,这看似自断财路的操作,实则藏着对行业规则的精准狙击。
先看看各大平台的抽佣比例。美团、饿了么等传统平台抽佣率普遍在20%-30%,商家每赚100元需上交25元,导致商家要么压缩成本,要么涨价消。而京东外卖反其道而行,不仅将抽佣压到0%(至少到2025年5月),还承诺总利润不超5%,剩下的钱用于补贴用户、支付骑手全额社保。
讽刺的是,美团外卖的实际净利润率仅3%,看似比京东更低,但其利润大头来自高佣金和广告费,本质上仍是“商家和骑手的内卷税”。
京东的阳谋大概是用低利润换高信任。刘强东的“三毛五理论”(每赚1元分3毛5给合作伙伴、3毛5给员工)最近很火。京东外卖的策略本质是“以利润换规模”。对商家采取0佣金,加大实体店入驻门槛,吸引优质餐饮品牌;给骑手全职五险一金全包,兼职也有商业保险,直接抬高行业福利标准;消费者补贴后到手价低于美团,用“低价高质”抢占心智。
这种打法短期内烧钱凶猛(仅骑手社保年增10亿成本),但京东赌的是长期市场规则重塑——就像当年电商大战中靠自营物流建立护城河一样。
美团们跟不跟?全面跟进低利润模式几乎不可能,美团需反哺亏损业务(如社区团购),饿了么还没开始赚钱。
需要关注的是,京东将外卖从“送饭”扩展到“即时零售”,覆盖生鲜、家电、药品等品类,日均500万订单中不少来自京东线下店“秒送”服务。这就不是外卖之争,而是对本地生活生态的全面争夺。
对消费者来说短期内享受低价,但长期要看京东能否平衡规模与成本。若持续烧钱,可能重蹈社区团购覆辙;若中途提价,信任崩塌更快。更何况,低价依赖补贴,而补贴终有尽头——当年的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已是前车之鉴。
刘强东的5%是“信任税”。它逼迫行业回答一个本质问题:外卖的价值到底该由谁分配? 是平台用算法和佣金榨取剩余价值,还是通过让利构建可持续生态?这场实验的答案,或许将决定下一代互联网公司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