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回应拟录取600万粉丝网红v评智库 真不知道“厦门林志玲”。真知道林志玲。
这说明在互联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之间已筑起高高的信息高墙——每个人都住在一个信息茧房里。
当600万粉丝的网红把直播间搬进复旦MBA录取名单,这场录取争议本质是两套评价体系的街头械斗:传统教育卫道士举着"笔试定终身"的牌子,新生代流量信徒扛着"实践出真知"的大旗。
当网红晒出223分的考研成绩,就像在学术圈投下一枚深水炸弹——原来在直播间喊"感谢榜一大哥"的嘴,背得了考研英语模板;用来设计变装运镜的脑,算得清管综逻辑题。
更讽刺的是,她的自媒体创业经历在MBA面试官眼里,可能比跨国公司总监的履历更符合"新时代商业实践"的招生暗号。
复旦的回应堪称现代公关行为艺术:既不敢承认网红流量对学院品牌的加持,又不能否定面试环节的自由裁量权。毕竟在非全日制MBA的招生逻辑里,企业家交学费买人脉,高管们带资源换学历,网红带着流量入场何尝不是另一种“优质生源”?
这场闹剧最深的隐喻,或许是社会正在重构"成功学"的配方:当直播间能孵化出硕士,美颜滤镜可修饰学历瑕疵,我们终于活成了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只是不知道下次MBA面试时,考官会不会问:“请用三个带货话术,解释波特五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