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事件发生后,印巴双方发生交火,而就在交火首日,印度迎来了两大外援,关键时刻,联合国急忙呼吁各方克制,中方也打破沉默。那么,如今双方局势如何?此轮印巴之间又是否会爆发大战呢? 近日,印控克什米尔一处旅游景点发生一起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26人死亡、至少17人受伤。死者中,25人为印度公民,还有1名是尼泊尔人。这起血腥事件当场震动印度政府,总理莫迪当时正在访问沙特,但很快就中断行程连夜回国,表态“要将每一个恐怖分子绳之以法”,誓言彻查到底。
随后,印度就开始对巴基斯坦“动手”,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用水条约》,同时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巴基斯坦外交人员,还中止所有对巴签证服务。印度的这一系列措施非常强硬,几乎是一夜之间把对巴政策推入对抗状态。 毕竟,对一个人口超过两亿、资源依赖水源的国家来说,被威胁“断水”,无异于被掐住咽喉。巴基斯坦当即表态,称印度的行为不仅违反国际法,而且是“赤裸裸的战争行为”,其外交部强调,水资源是国家安全核心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障供水。 随后,巴方立即采取反制措施,宣布关闭与印度的瓦格赫边境口岸、暂停对印贸易、撤销部分印度人签证,并将印度驻巴高级专员公署武官列为“不受欢迎人物”,还关闭了对印度航空公司的领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外交渠道、民间往来、交通线几乎被全部切断,印巴关系立刻跌入冰点,气氛高度紧张。
而在军事层面,事情也迅速升级。4月25日凌晨,两国士兵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间歇性交火,双方都称是对方“率先挑衅”,交火时间持续一个小时,目前暂无人员伤亡报告,虽然规模不大,但象征意义重大,意味着“热战”随时可能爆发。交火发生后,国际社会迅速介入,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当日呼吁双方“保持最大限度克制”,并明确表示所有问题“应该通过对话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交火第一天,印度就同时获得了两大外援的“支持”。25日,印度媒体披露,美军C-17运输机和以色列军机同日飞抵印度拉贾斯坦邦,这也引发外界对美以军事介入的猜测——美国近年向印度出售了C-17运输机、“阿帕奇”直升机等先进装备,以色列则在电子战、预警系统等领域与印深度合作。分析来看,美以的动向为印度可能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也在近日打破沉默,对袭击事件表示“强烈谴责”,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同时呼吁印巴通过对话解决分歧,避免局势升级。中方始终主张,各国间争议应通过双边协商处理,反对第三方介入,这是维护南亚稳定的一贯态度,也体现出中国对该地区和平大局的高度关注。
不容忽视的是,这一轮印巴矛盾升级,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着长期的“历史模板”——从1947年印巴分治开始,两国围绕克什米尔的争端就从未停息,至今为止,已经爆发四次正式战争,更多的是数不清的小规模武装冲突与边境交火,这种冲突模式几乎是“周期化”的。 每次都是先有突发事件,然后双方互相指责,再是外交断联和经济制裁,最后发展成军事对峙。等到国际社会施压,双方往往达成暂时协议,情况缓解一段时间,然后再度陷入新一轮对抗。这次冲突再次沿用了这样的路径。只是这一次,外部环境更复杂,外部势力的介入也更敏感。 目前来看,本轮冲突尚不至于走向全面战争,一方面,虽然两国气氛紧张,但都非常清楚战争代价巨大,尤其是在经济压力、本国民意与国际压力多重夹击下,真正大规模动武不符合双方利益。而且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一旦印巴战争爆发,受损的不只是两国自己,整个南亚乃至全球都会受到牵连。 另一方面,此次冲突因一次意外的恐袭事件而起,巴基斯坦本身并未直接涉入局势,在没有“铁证”的情况下,印度兴兵发难显然是失了立场,更何况,印巴同为拥核国家,且双方均具备覆盖对方全境的核投射能力,尽管印度在常规军力上占优,但核威慑的存在迫使双方保持谨慎。
但无论如何,此次冲突再次暴露南亚“火药桶”的脆弱性,未来局势如何演变,仍取决于双方是否愿意控制情绪,把重心拉回谈判桌,不管怎样,和平始终是唯一出路。无论印度、巴基斯坦,还是其他有影响力的大国,都必须意识到,南亚这块土地承受不起再一次全面冲突。
alexshi
这肯定是美国以色列策划的
“幸福”靠近我
恐怖事件美国最擅长,这肯定是以色列或者美国干的
不断学
先把外来者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