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的秋天,德云社后台气氛剑拔弩张。徐德亮攥着150元商演分成,

阿伟娱剪 2025-04-27 11:57:57

2008 年北京的秋天,德云社后台气氛剑拔弩张。徐德亮攥着 150 元商演分成,质问郭德纲:“你拿 40 万,我就 150?这是打发叫花子呢?” 郭德纲冷声回怼:“德云社不养闲人。” 不久后,徐德亮做出震撼相声界的决定 —— 退出德云社,与郭德纲彻底决裂。 故事要回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北京琉璃厂茶馆里,郭德纲在台上说相声,台下北大中文系高材生徐亮(后改名徐德亮)用录音机录段子。两人因相声结缘,1996 年,徐亮放弃月薪 2 万的 IT 工作,加入郭德纲等人创立的德云社前身,成了创始成员。那时的德云社只是在茶馆间辗转的小团队,票价仅 2 元,演员有时得靠说书凑场,徐亮却坚信郭德纲能让相声重放光彩。 2003 年德云社正式定名,凭借郭德纲的幽默创新表演迅速走红北京。2004 年北京电台播出演出录音,让德云社票房暴涨;2006 年凤凰卫视专访更是让郭德纲火遍全国,德云社成了相声界金字招牌。郭德纲允许观众录像传上网的做法,让德云社借互联网东风大火,“纲丝” 粉丝众多。 可辉煌背后,矛盾渐生。2007 年郭德纲登上福布斯名人榜,年收入超千万,生活富足。而徐德亮却挤地铁、住出租屋,月薪两三千。一次商演流水 1 万,他和搭档王文林每人只分 150 元,其余全进了郭德纲腰包。德云社沿袭旧戏班 “掌穴” 制,负责人拿大头,演员靠赏钱,这种模式在早期凝聚了团队,却在商业化时让徐德亮深感不公。 2008 年 9 月,又一场商演后,徐德亮忍无可忍,找郭德纲理论分配问题,于是有了开头的冲突。他想起自己为德云社创作无数段子、熬夜改剧本,连北大专场成功都有自己的功劳,可在 150 元酬劳前,这些都不值一提。 徐德亮找老搭档王文林商量,两人决定退出德云社,并在博客声明 “为了生活,让王文林先生过得体面”。这一举动震惊相声界,有人赞他有骨气,有人骂他忘恩负义。更戏剧的是,他的师父张文顺公开与其断绝关系,称未正式收徒,要求他去掉 “德” 字艺名。徐德亮从 “半个创始人” 变成众矢之的,承受巨大舆论压力。 离开后,徐德亮在北京海淀创立 “海淀相声俱乐部”,初期有曲艺名家捧场,他想摒弃低俗,复兴 “新文哏”。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俱乐部票房下滑,管理混乱,演出质量不稳。2011 年北大跨年晚会上,他和王文林表演因超时被主持人打断,桌子被搬走,观众哄笑,主持人还调侃 “恭喜徐亮师兄,终于缺德了”,这成了他职业生涯的低谷,也让他明白离开德云社光环,自己影响力大减。 徐德亮的离开给德云社敲响警钟,郭德纲意识到旧分账模式不行,推出按上座率分账新规,上座超八成演员可分红。此后,德云社开启全球巡演,2016 年 20 周年庆典群星云集,奠定行业霸主地位。 北京秋夜,茶馆灯火依旧,可徐德亮和郭德纲的故事已成过往。这场冲突不仅是两人恩怨,更是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写照。2023 年报告显示,德云社占国内相声市场超 70% 份额,年收入超 10 亿,而独立团体平均年收入不足 500 万,这组数据展现了商业化对传统艺术的深刻影响:市场偏爱即时快乐的内容,高雅艺术的探索则需时间沉淀。

0 阅读:1997

评论列表

T-800

T-800

14
2025-04-27 17:35

德云社能有今天,徐德亮曹云金何云伟的出走是关键。

用户13xxx36

用户13xxx36

5
2025-04-27 16:13

文科生从业IT?扯蛋!

阿拉丁 回复 04-28 03:18
IT行业很多文科生,特别是新闻公关文案类的,比如各网站IT版块的编辑很多都是文科生……

用户16xxx72 回复 04-28 00:38
而且月薪2万,96年,现在it有几个两万的?

bydagl

bydagl

4
2025-04-27 22:18

当时还有点有意思的段子,现在更接地气了![滑稽笑]

猜你喜欢

阿伟娱剪

阿伟娱剪

精挑细剪,持续更新 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