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走在前挑大梁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在青岛交付!2025年

子墨谈科技 2025-04-27 16:58:40

山东走在前挑大梁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在青岛交付 !2025年4月17日,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青岛交付运营,这艘长244.9米、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的“海上巨无霸”,不仅是中国船舶工业的里程碑,更是全球渔业从“近海捕捞”向“深蓝养殖”跃迁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山东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落子,这艘工船以160余项技术突破重构渔业生产方式,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等领域展现出深远的战略价值,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国信1号2-1”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适渔性”设计与智能化系统的深度融合。工船实现了养殖水体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其搭载的AI决策模型可模拟82个生长周期,15秒内生成最优养殖方案。这种技术突破使传统需要10人管理的养殖舱实现无人化运作,劳动生产率提升200%,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减少20%。更值得关注的是,船舶整体机械化率达90%,养殖决策智能化替代率30%,人力成本降低20%,这些数据勾勒出一幅“机器换人”的现代渔业图景。

这种技术革命的背后,是山东对海洋科技创新的长期投入。根据《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山东将在海洋人工智能、深远海养殖等领域突破100项关键技术,而“国信1号2-1”正是这一战略的实践范本。其搭载的新能源系统可实现30%的能源自给,信息一体化平台则打通从鱼苗入舱到成鱼起捕的全流程数据闭环,这种“技术—能源—数据”的协同创新,使山东在智慧渔业领域形成“全链条”竞争力。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工船养殖缓解了近海捕捞压力。中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已持续多年,大黄鱼、小黄鱼等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量不足20世纪50年代的10%。而“国信1号2-1”的年产3600吨鱼类,相当于减少3.6万吨野生鱼类捕捞量,为海洋生态修复赢得宝贵时间。

传统近海养殖的困境,在“国信1号2-1”的设计中得到系统性破解。这艘15万吨级工船可在离岸100海里外的深远海游弋,养殖水体达10万立方米,相当于50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其年产3600吨高品质鱼类的产能,可满足约300万城市居民的年消费量。这种“船载舱养”模式不仅释放了近海空间,更通过深远海的优质水质提升鱼类品质,其养殖的大黄鱼、鲑鳟鱼等品种,因生长环境接近野生状态,市场溢价能力提升30%以上。

当15万吨级工船在深蓝海域游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渔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向海洋命运共同体迈出的坚定步伐。从“耕海牧渔”到“数智兴海”,齐鲁大地正在书写的,是一部关于海洋、科技与未来的壮丽史诗

0 阅读:0
子墨谈科技

子墨谈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