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女子的手机被远程操控,她赶紧跑到派出所求助。民警见状直接砸坏手机,最后

甜腻腻的糖精 2025-04-27 18:23:20

浙江嘉兴,女子的手机被远程操控,她赶紧跑到派出所求助。民警见状直接砸坏手机,最后女子的2万元被转走,却保住了21万。大家在给民警点赞的同时,不禁反问:就不可以取卡吗?一定要砸坏手机吗?

据半岛晨报4月26日报道,浙江嘉兴的李阿姨正惬意地嗑着瓜子、看着电视,突然一阵手机铃声打破了闲适氛围。来电显示是陌生号码,李阿姨原本不想理会,可转念一想闲着也是闲着,便随手接通了电话。

电话那头并非熟人,李阿姨刚准备挂断,对方就急切地阻止:称如果挂断电话,她手机开通的支付功能每月800元的费用将无法取消,会造成持续损失。

起初,李阿姨满心怀疑,觉得对方的说法荒谬至极,认定这就是诈骗套路,当即就想结束通话。但接下来,对方竟准确说出李阿姨前两天浏览过的平台名称、咨询过的具体内容,描述得细致入微、有板有眼。

这让李阿姨心中警铃大作,毕竟对方能精准掌握这些私人信息,不由得让她对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逐渐放下戒心,对对方的话语深信不疑。

李阿姨心中满是担忧,语气里带着怯意,连忙询问如果这支付功能并非自己主动开通,该怎么处理才能避免每月的损失。

对方回复称,必须提供证明,证实开通行为违背其个人意愿,或者属于误操作,否则平台不会受理相关申请。

李阿姨思索着对方的解释,回想起前两天自己操作手机时的情景,越想越觉得可能是当时不小心点错了,便诚恳地请求对方帮忙消除这个功能。

对方态度“热情”,表示解决起来很容易,让李阿姨按照指示下载一款软件。

李阿姨不再怀疑对方,开始按照要求操作,可软件下载完成后,手机瞬间脱离掌控。屏幕不受控制地频繁切换,各种操作自动进行,李阿姨惊慌失措,尝试夺回控制权却无济于事。恐惧之下,她顾不上换鞋,趿拉着拖鞋就冲向派出所求救。

到了派出所,李阿姨气喘吁吁、结结巴巴地向民警说明情况,强调手机被人控制,里面还有不少存款。

民警迅速反应过来,判断这是典型的远程诈骗案件,骗子正在伺机套取李阿姨的钱财。民警立即让李阿姨写下银行卡信息,同时安排同事紧急联系银行,着手办理账户冻结手续。

然而实际操作困难重重,联系银行、详细说明情况、等待银行完成账户冻结流程,就算一切顺利,最快也至少需要十分钟,哪怕争分夺秒也得五分钟时间。

而此时李阿姨的手机屏幕仍在不停闪烁,每一秒都可能让骗子得逞。民警心急如焚,深知与骗子的这场较量分秒必争,稍有延误,李阿姨的积蓄就会化为乌有。

危急关头,民警当机立断,决定让李阿姨砸坏手机,切断骗子的操控途径。

李阿姨此时已经被吓得六神无主,完全没了主意,听到民警的指令,毫不犹豫地抄起一旁的凳子,用力砸向手机。随着一声脆响,手机屏幕瞬间碎裂,彻底失去操作功能。

不久后,银行传来反馈,李阿姨的2万元已被骗子转走,但好在剩余的21万成功保住。试想,若不是民警果断决策,在千钧一发之际采取极端措施,这21万恐怕也将落入骗子之手。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热议。有网友提出疑问,难道一定要砸坏手机吗,把手机卡取出来不行吗?也有网友站出来解释,取卡需要专门的取卡针,要是身边没有,临时寻找的这段时间,骗子很可能就完成转账操作了。

大部分网友都认为,民警在危急时刻果断决策,舍手机保钱财,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种“不因小失大”的魄力和应变能力值得点赞,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icon级别,为守护群众财产安全做出了典范 。

一、就不可以取卡吗?

从操作可行性上看,取卡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如今大部分手机使用的是SIM卡,取卡需要专门的取卡针。

女子当时身处派出所,身边大概率没有取卡针,临时寻找取卡针会耗费时间,而在这期间,诈骗分子可能已经完成转账操作。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因为来不及取卡导致女子21万全部被转走,引起险情发生的诈骗分子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民警建议砸手机是为了避免女子遭受更大财产损失,是在紧急情况下的合理举措 。

二、一定要砸坏手机吗?

从技术层面分析,女子手机被远程操控,说明诈骗分子植入的木马程序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部分木马程序有“自毁式防御”机制,一旦检测到用户试图卸载软件、断网或关机,会立即触发数据清除或账户转移。

普通的关机、断网等操作无法阻止诈骗分子的进一步行为,砸坏手机是最直接切断远程控制信号的方式。

依据《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条,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

民警在紧急情况下建议砸坏手机以保住女子大部分财产,是履行保护公民财产安全职责的体现,是符合法律规定与职责要求的行为。

0 阅读:34
甜腻腻的糖精

甜腻腻的糖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