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了抄近道超车。 当年我国军工刚起步时,轰-6这款苏联50年代的图-16仿制机型,已经是咱们能拿出手的最高水平了。那时候想搞更先进的轰炸机平台?对不起,发动机、材料、航电样样卡脖子,连像样的图纸都没几张。怎么办?只能在现有的轰-6身上下功夫,先把弹药琢磨透。 这一琢磨,还真琢磨出了名堂。 早期轰-6只能扔铁炸弹,后来发现挂载导弹更划算。从鹰击-12到长剑-20,再到如今的鹰击-21,弹药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超过1500公里,末端速度10马赫,还能在大气层边缘玩蛇形机动。这玩意儿往轰-6N机翼下一挂,整个西太平洋都得抖三抖。 为啥非要盯着轰-6改?因为这货性价比太高了。 一架轰-6K成本也就几千万美元,比美军B-21那20亿美元的天价便宜多了。而且咱们有230多架,全球规模最大的轰炸机群。就算单架载弹量不如B-52,但架不住数量多啊!9架轰-6K就能齐射36枚鹰击-12,这种饱和打击谁扛得住? 更绝的是,轰-6N加装了空中受油管,能在运-20加油机的支持下飞5000公里。再配上鹰击-21,直接能威胁到夏威夷。这相当于把东风-21D搬到了天上,还能满太平洋跑。美军航母战斗群再牛,也得时刻担心头顶上会不会突然掉下来个"航母快递"。 有人说轰-6太老了,航程和载弹量比不上B-21。但别忘了,咱们有自己的玩法。 轰-6K能挂6枚长剑-20巡航导弹,射程2000公里;轰-6N能挂1枚鹰击-21,射程1500公里。再加上歼-20护航、运-20加油、卫星导航,直接形成"防区外打击+隐身突防+空中加油"的组合拳。这种体系化作战,比单靠平台性能硬拼要灵活得多。 实战中,轰-6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去年12月,18架轰-6绕飞台湾岛,一次性挂载72-108枚反舰导弹,直接把美军双航母战斗群给镇住了。今年7月,8架轰-6再次绕岛,日本自卫队紧急起飞F-15拦截,结果发现根本追不上——轰-6虽然慢,但人家在防区外发射导弹就撤,你能奈我何? 更妙的是,轰-6的升级还顺带解决了产业链问题。 从涡喷-8到涡扇-18,从机械飞控到电传操纵,从玻璃座舱到数据链,每一次改进都带动了发动机、航电、材料等整个产业链的进步。现在咱们不仅能造轰-6,还能造运-20、歼-20,甚至正在研发轰-20。这就叫"摸着轰-6过河",用小钱办大事。 当然,轰-6也有短板。比如没有隐身能力,突防全靠电子干扰和饱和打击。但换个角度看,这反而逼出了"火力覆盖"的新思路——既然隐身技术暂时追不上,那就用导弹数量和质量来弥补。 现在美军也回过味来了:中国根本不是在跟你拼轰炸机平台,而是在玩"体系破击"。轰-6挂着高超音速导弹,配合歼-20踹门、无人机侦察、卫星定位,直接把你航母战斗群的防御体系给撕碎。这种打法,比单纯比拼谁的飞机更先进可怕多了。 所以说,轰-6的升级史,就是一部中国军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逆袭史。当年被技术卡脖子的无奈之举,如今变成了"火力至上"的战略优势。等轰-20出来,轰-6还能当"炸弹卡车"继续发光发热。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不跟你拼单点突破,而是用体系化创新弯道超车。
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
阿智通鉴
2025-04-28 10:30:3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