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冬天,陈寿昌站在龙门山脚下,眼前只剩下四百来号人,个个衣衫破旧,枪也快

潮咖聚星光 2025-04-28 14:16:47

1934年冬天,陈寿昌站在龙门山脚下,眼前只剩下四百来号人,个个衣衫破旧,枪也快打光了。 他还以为中央红军在江西打得正红火,根本不知道,毛泽东他们早已经踏上了漫长的长征路。 他一咬牙,拄着拐杖,拍着徐彦刚的肩膀说:“兄弟,红十六师,咱们自己再给它撑起来!” 其实,那会儿陈寿昌早就断了和中央的联系,龙门山战役一打完,电台炸了,通讯员牺牲,活着的人伤的伤,逃的逃。 他也受了伤,肋骨断了两根,靠着乡亲们把他藏在破庙里才捡回一条命。 外头什么消息也没有,他只能靠自己的脑子猜,猜错了方向,但他没停下。 他以为中央红军还在坚持大兵团作战,还能跟国民党硬碰硬,他还天真地觉得,国民党撑不了多久了,机会就在眼前。 所以,哪怕手上就剩这么点人,他也死活不肯散了,硬是琢磨着再拉起一支像样的队伍。 那时候,湘鄂赣苏区已经四面楚歌,到处都是“清剿”,地方武装被打散了,老百姓也是各自保命。 但陈寿昌咬定一个理,兵在多不在少,得想法子扩红,他叫来傅秋涛、黄家高两个老兄弟,一人一条路,傅秋涛往鄂东南,黄家高往通城、崇阳跑,去找散兵游勇,哪怕是几个人一撮,他都要收回来。 傅秋涛跑了一圈,弄回来了六百多人,黄家高也聚了三百多号人,加上原来那些老兵,红十六师重新站到了1200人。 这还不够,陈寿昌直接走村串户,挨家挨户敲门拉壮丁。他跟乡亲们拍着胸脯保证:“参加红军就是保咱自己的地,保咱自己的命!” 乡下人吃了太多苦,听了这话,还是有不少热血青年跟了他。 靠着这么拉人,到1934年底,部队已经涨到了快2000人。 再往后,打了一些小胜仗,气势又上来了,到1935年夏天,居然扩到了5000多人。 武器装备破破烂烂,穿的衣服东一块西一块,但气势不小,红十六师的红旗又在山林里飘起来了。 可问题也大。别的地方都改成小股游击了,打一枪换个地方,可陈寿昌还想着大兵团正面作战。 他在一次会上拍着桌子大喊:“打回中央苏区去!”他信得很,觉得只要人凑齐了,武器攒够了,就能一鼓作气杀回江西,跟毛泽东他们会合。 这个想法,注定要吃苦头。 敌人一点没傻,国民党军早就不是前年那帮乌合之众了,专门弄了几十个团,把湘鄂赣苏区一寸寸地扫。 陈寿昌带着大兵团一露头,就容易被围,特别是到了1934年11月的一次大突围,事情彻底出大麻烦。 那天晚上,天阴沉得压得人喘不过气,红十六师在万载县准备转移,没想到被国民党几个旅堵住了。 子弹像雨点一样扫过来,陈寿昌蹲在地上,咬着牙指挥着突围,眼看着前面一批批人被打倒,他自己撑着枪,推着伤兵往外跑。 突围到一半,他听说后面还有两个连没冲出来,陈寿昌二话不说,带着身边的几个警卫又冲回去了。 刚跑到半山腰,一颗子弹打在了他胸口上,他人没倒,挣扎着又往前爬了几步,直到把最后一拨伤兵推出了包围圈,他才扑倒在泥地里,再也没爬起来。 那一年,他才28岁。 陈寿昌死了,但红十六师没散,徐彦刚、傅秋涛这些人接过指挥,靠着山区地形,跟敌人玩起了猫捉老鼠,游击打得有模有样。 几年后,抗战爆发,红十六师的老底子成了新四军、八路军南方抗日武装的主力。 说到底,陈寿昌这人,打仗不是最专业的,他也没上过什么军事学校,甚至枪法也一般。 但他有一股倔劲,认准的路,哪怕是拿命去换也不回头,他能指挥徐彦刚这种黄埔军校出身的大兵,就是靠着这种骨子里的狠劲儿和信念。 不过,硬顶的代价也确实不小,扩红确实拉起来了,但因为坚持大兵团作战,部队集中,一次打输了,损失就大。 特别是像1934年底那次突围战,死伤惨重,一下子损失了上千人。 也因为这样,后来的红十六师不得不改成小股分散活动,和最初的计划大相径庭。 陈寿昌走了,可在湘鄂赣这一带,提起他,老百姓都说他是“保乡英雄”。 乡亲们记得他在山里跑来跑去,动员大家参军的样子;老兵们记得他在枪林弹雨里背着伤员跑的身影。 湘鄂赣苏区之所以能在1935年以后还能撑住一块地方,不被彻底清剿掉,靠的就是这一批死磕到底的人。 今天回头看,陈寿昌那种“宁愿错,不愿停”的劲头,是那个时代很多红军将领共有的。 他们没有万能的情报网,没有现代化通讯,更没有什么大后方支援,有的,就是一腔孤勇和铁一般的决心。 战乱年代,一个地方,一个人,能把旗子扛起来,本身就是个奇迹。 陈寿昌没能看到革命最后胜利的那一天,但他的那些兵,他拼死救下的人,他们后来都在抗战、解放战争里继续战斗。 湘鄂赣苏区的火种,一直没灭。

0 阅读:659

评论列表

苏米

苏米

8
2025-04-29 13:18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青天。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