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拼命种的玉米,却成了我买不起的面包 我蹲在地头,看着手里刚掰下来的玉米棒子

陕西农村高小 2025-04-28 15:40:47

我拼命种的玉米,却成了我买不起的面包 我蹲在地头,看着手里刚掰下来的玉米棒子,金灿灿的颗粒在太阳底下泛着光。这玩意儿从土里长出来的时候,我天天盯着它,浇水、施肥、打药,生怕它蔫了。可谁能想到,等它变成面包摆进超市,我连闻个香味都得掂量掂量钱包。随手拍公园的花草 一、种玉米的账本:汗水换不来钱 种玉米这事儿,就像个填不满的窟窿。按村里老梁的说法,一亩地种玉米和小麦轮作,一年到头刨去成本,净赚不到300块 。种子、化肥、农药、浇地、收割,样样都要钱。就拿我这三亩地来说: 种子:一亩地50块,三亩150块 ; 化肥:复合肥一亩120块,三亩360块 ,尿素还得再花100块 ; 收割:机器一响,每亩80块就没了 ; 浇地:电费加人工,两遍浇下来一亩150块 。 七七八八算下来,三亩玉米卖1650块,扣掉1365块成本,最后兜里就剩285块 。这还不算我天天顶着日头下地的工夫——要是按打工的工钱算,我这一年种地倒贴得裤衩都不剩。 二、玉米变面包:价格翻着跟头涨 我种的玉米卖给粮站,湿玉米一斤7毛5,晒干了也就1块4 。可你猜超市里的玉米面包卖多少钱?一斤少说15块!村里老李种红薯的账算得明白:红薯1块一斤,做成粉条能卖10块,薯条更贵,20块一斤 。玉米也是这道理,从地头到货架,价格翻了好几倍。 专家说这是“产业链附加值” ,可这“附加值”咋就没分给种地的人?玉米面包厂用的原料是我种的玉米,但他们赚的是加工费、包装费、广告费,连超市摆货架的租金都得算进面包价里。到头来,我种玉米的赚头还不如超市收银员 。 三、地里的人越来越少,面包却越来越贵 村里年轻人早跑光了。老梁租了40亩地,一年赚8000块,还不如打工两个月挣得多 。剩下的都是像我这样的“老顽固”,舍不得地荒着。可这么耗下去,谁还愿意种地? 更憋屈的是,农资价格年年涨。化肥从一袋150块涨到200块,柴油贵了,收割机费用也跟着涨 。但粮价呢?十年如一日地稳如泰山。粮站收玉米的价格,甚至比五年前还低 。 四、出路在哪儿?得让土地“活”起来 专家总说“规模化”“高科技”,可小农户哪玩得起?倒是村里有人试着种辣椒、药材,一亩地能赚3000块 。老李种红薯,一半卖鲜货,一半加工成粉条,收入翻了15倍 。这路子虽然累,但好歹能看到钱。 政府也不是没帮忙。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发下来,一亩地能省百来块 。还有新政策,用生物降解地膜、搞节水灌溉,每亩补贴80块 。可这些钱就像撒胡椒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五、面包不该是奢侈品 我蹲在超市货架前,捏了捏那袋标价15块的玉米面包。里头用的玉米,说不定就有我种的。可我现在连尝一口的勇气都没有——种地的人吃不起自己种的东西,这算哪门子道理? 或许,真得像老李说的,得把地种出“花样”来。要么种高附加值的作物,要么搞深加工,让玉米变成粉条、淀粉,甚至玉米油 。否则,拼命种地的结果,只能是看着自己的汗水变成别人的奢侈品。 后记: 地里玉米又长了一茬,我蹲在地头,盘算着明年要不要改种红薯。至少,红薯面包还没那么贵。

0 阅读:2
陕西农村高小

陕西农村高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