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战士倪祥明睡不着,便出去巡逻,突然,山下竟传来了铁器的叮当声,为了安全起见,便丢了一个手榴弹,朝下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见山脚竟趴满了敌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7月,朝鲜战场的夜空低垂,细雨绵绵,老秃山,这座海拔仅两百多米的低矮山头,却因其扼守涟川盆地咽喉的战略位置,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山顶被炮火削平,草木无存,宛如秃顶,故得名“老秃山”,志愿军战士倪祥明驻守于此,年仅27岁的他,背负着保家卫国的信念,迎来了生命中最关键的一夜。 那一夜,倪祥明辗转难眠,白天刚击退美军战机的轰炸,疲惫不堪的他本该沉沉入睡,但心中却涌起莫名的不安,美军平日里频繁骚扰,今日却异常安静,这份反常让他警觉。 他想起自己刚递交的入党申请书,暗下决心要以行动证明忠诚,无法入眠的他索性起身,决定巡逻一圈,班长刘佐才同样睡不着,二人便一同摸黑前行,借着夜色的掩护,仔细探查阵地前沿。 行至战壕,倪祥明突然听到山下传来一阵异响,像是铁器碰撞的叮当声,他屏住呼吸,耳朵贴近地面,声音愈发清晰,凭着战场磨砺出的直觉,他断定有敌情,为确认情况,他迅速掏出一枚手榴弹,朝山下掷去。 爆炸的火光撕裂夜幕,映出一片令人心惊的景象:山脚下,黑压压的美军正悄然逼近,钢盔在火光中闪烁,距离阵地不足三十米,倪祥明倒吸一口凉气,立即扯开嗓子大喊:“敌人上来啦!”喊声划破寂静,惊醒了沉睡中的战友。 阵地瞬间沸腾,志愿军战士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倪祥明端起冲锋枪,朝敌群猛烈扫射,火舌吞吐间,前排的美军应声倒下,然而敌人早有准备,人数远超我方,且火力凶猛。 美军很快锁定倪祥明等人的位置,炮火如雨点般砸来,志愿军战士虽神经紧绷,但弹药有限,子弹很快打光,倪祥明和战友们毫不退缩,转而投掷手榴弹,边战边退,试图守住洞口阵地,手榴弹一枚接一枚耗尽,形势岌岌可危。 战斗白热化之际,倪祥明发现五名美军正偷偷摸向洞口,他们行动迅捷,显然意图趁乱突破防线,若让他们得逞,弹药匮乏的志愿军阵地将面临更大威胁。 此时,倪祥明手中仅剩最后一颗手榴弹,他没有犹豫,眼神坚定,迅速拉开拉环,朝敌群飞身扑去,五名美军将他团团围住,试图制服这名孤胆战士。 就在此刻,手榴弹轰然炸响,火光吞噬了敌我双方,爆炸前,倪祥明用尽全力高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这声呐喊,响彻老秃山,成为他生命的绝唱。 倪祥明牺牲了,年仅27岁,他用生命换来了阵地的短暂安全,为战友争取了宝贵的反击时间,战后,战友们清点战场,发现倪祥明守卫的战壕前,敌军尸体多达数十具,他的英勇震慑了敌军,也为志愿军后续坚守老秃山赢得了喘息之机。 倪祥明的牺牲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延续,1952年9月,党组织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圆了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同月,他被追记特等功,并获“一级英雄”称号。 他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军,成为激励士气的生动教材,河南杞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位烈士,于1954年修建了纪念碑亭,后迁至水东烈士陵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倪祥明生前所在的部队被命名为“倪祥明班”,其精神在军中代代相传,2019年国庆阅兵,“倪祥明英雄连”的旗帜飘扬在天安门前,诉说着英雄不朽的传奇。 倪祥明的故事,远不止老秃山的那一夜,他1925年出生于河南杞县,幼年丧母,七岁失父,寄人篱下的童年充满艰辛,16岁被国民党强征入伍,九年间多次逃跑却屡遭抓回,饱尝屈辱。 1949年,他加入解放军,人生迎来转机,在志愿军中,他勤学苦练,迅速成长为副班长,立志以行动报效祖国,老秃山之战前,他向党组织表达了以实际行动接受考验的决心,他的牺牲,正是这份信念的终极体现。 如今,老秃山已恢复绿意,山腰的石碑上,朝汉双语铭刻着倪祥明的英雄事迹,风吹雨打数十载,字迹依旧清晰,河南省的学校将他的故事纳入教育课程,激励青少年传承爱国精神,部队中,“倪祥明班”的旗帜高高飘扬,每一名新兵入伍的第一课,便是学习这位烈士的壮举。 倪祥明短暂的一生,如流星划过夜空,耀眼而永恒,那一夜的不眠巡逻,不仅源自他对敌情的敏锐洞察,更是他对祖国和信仰的赤诚守护,他的牺牲,换来了老秃山的短暂安宁,也点燃了志愿军将士心中的斗志。 站在新时代的我们,回望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倪祥明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英雄精神永不过时,铭记烈士,传承信念,是对倪祥明最好的致敬。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2评论】【82点赞】
中绿
[祈祷][祈祷][祈祷]前辈安息,三鞠躬!!!
用户10xxx86
[赞][赞][赞]
依然的浪漫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用户11xxx82
为国捐躯,虽死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