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没地儿、没人、没资源,偏偏还想在全球经济里分一杯羹,就是在这么一副烂牌下,它

潮咖聚星光 2025-04-29 11:17:39

荷兰没地儿、没人、没资源,偏偏还想在全球经济里分一杯羹,就是在这么一副烂牌下,它搞出了世界最牛的光刻机,占了全球花卉出口一大半,还坐拥十二家五百强。 谁也没料到,这个1700万人口的小国,GDP能干到1.1万亿美元,人均还能干过德国法国。 故事还得从那个黑黢黢的厂房说起。 上世纪末,在荷兰南部小镇费尔德霍芬,几个工程师围着一台古怪的设备转圈,那就是后来让美国、日本、韩国芯片厂排队抢购的EUV光刻机。 搞这个项目的钱是飞利浦出的,人是ASML招的,技术是欧洲一堆研究机构拼出来的。 那时候没人信它能成,美国有英特尔,日本有尼康,荷兰凭什么插队?但ASML的团队死磕十几年,投进去几百亿欧元。 最后,机器做出来了,极紫外线能画出7纳米以下的线路,别的国家连门都摸不着。 2024年,ASML卖出了283亿欧元的设备,中国一家就买走了36%,这玩意儿现在是台积电和三星的命根子,全球高端芯片生产都得靠它。 ASML不是孤例,背后有个巨大的网络在撑。 比如飞利浦,它早年做灯泡、收音机,后来一转型,全做医疗设备。 2023年,它的医疗业务营收占了总营收的65%,CT、核磁共振、超声波,全球90%的三甲医院用它的东西。 研发经费一年投下去十几亿欧元,不管欧洲还是亚洲的医院都盯着它的新产品。 还有壳牌,老牌能源巨头,一年营收3000多亿美元,业务跑遍170个国家。 传统油气没放下,氢能、碳捕捉也在押宝,2024年投了150亿美元搞绿色能源。 在荷兰,能源和技术不分家,化工厂也能带出高端工程人才。 农业上荷兰更狠,地儿少,但温室技术玩得溜,瓦赫宁根大学搞出智能温室系统,可以用传感器、物联网监控每一滴水、每一束光。 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农业的一百倍,节水90%,病虫害压到最低,他们种的西红柿能出口到中东,连花都能养成国家支柱产业。 2023年,花卉出口额占了全球的60%,全球的郁金香、玫瑰、康乃馨,大部分都从荷兰运出去,运得出去,是因为有路。 鹿特丹港能吞下每年4.7亿吨货,是欧洲第一,史基浦机场一年跑货运跑得飞起,物流效率在世界上排第四,贸易依存度高达160%。 大家可能会问,这些企业怎么都扎堆在一起?说白了,是政府早年铺路铺得好。 二战后荷兰放弃远洋殖民生意,开始搞高端制造和科技,从1950年到1970年,GDP年年涨,平均每年涨5.2%。 1980年代,政府开始压低补贴,推动农业集约化,农业不靠地多,而是靠技术密集。 像埃因霍温这样的地方,被改造成高科技园区,飞利浦、ASML就在那里,大学、企业、政府三方合作,专利申请密度排全欧洲第一。 2023年,这个区的出口额占了全国高科技出口的23%,产业生态一旦形成,小企业也能混出头,搞个细分零部件都能挣大钱。 政策也不差,荷兰政府搞了个“创新盒子”税制,研发项目的利润只收7%税,比正常税率少了三分之二。 公司一听税这么低,项目就不往国外跑,搞研发的工程师也能享受税收减免,工资税减半,拿到手的钱多。 除了减税,政府还直接投钱,20亿欧元一年砸在创新基金上,申请项目的时候,政府可以补贴25%到45%的成本,创业公司干脆不用找风投,政府兜底。 人才怎么来?靠教育体系,代尔夫特理工、瓦赫宁根大学,每年培养成百上千的理工人才。 这里没有重点班、没有分层教学,大家都能用学校的创客空间、实验资源。 荷兰人爱讲效率,大学和企业关系近,学生毕业就能进实验室或研发团队。 再看人工成本,科学家年薪只有5.1万欧元,低于德国法国,全球看下来,工程师用人成本荷兰排第三,这对外资企业太香了,用得起、留得住。 同时荷兰政府也没忘记未来,数字化、循环经济搞得早,鹿特丹港的码头可以无人操作,农业设备能远程控制,城市垃圾分类配合区块链技术精细追踪。 2023年,全国有18%的企业在用区块链,不只是搞币,是用来优化供应链,政府规划得更远,2025年的碳减排目标比欧盟高出整整十年。 这些事不是拍脑袋能做出来的,背后有稳定的社会结构撑着。 医疗是全民覆盖,人均花在医疗上的钱全球排前五,1600美元。 养老金能覆盖所有人,失业了最多能拿两年70%的工资补贴,不怕穷,就敢冒险。 这才有那么多年轻人敢去创业、搞研发。公司开起来也方便,三天就能注册。 外资也来得快,除了军工铁路这些敏感行业,谁都能投,语言没问题,全国94%的人会说英语,企业用人不用培养英语能力。 所有这些加起来,才有了“小国大业”的局面,它没靠资源、没靠地盘,靠的是拼技术、拼效率、拼制度。 看起来简单,其实每一步都踩在点上,一个连海平面都比国家低的小国,硬是在各个关键产业里站住了脚,把一手小牌打出了王炸。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