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场,一新兵正擦大炮,突然瞅见,美军阵地有顶奇怪的帐篷,他咬牙跺脚,装上炮弹,冲着帐篷来了一发,只听“砰”,一声,瞬间地动山摇,他顿时目瞪口呆,动静这么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的朝鲜战场,炮火硝烟密布,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硝烟味,十五岁的张典文蹲在炮阵地里,手里拿着一块油渍斑斑的抹布,仔细擦拭着无坐力炮的炮筒。 大炮冰冷刺骨,他的手指冻得通红,但动作依旧麻利利落,他并不满足于这种重复机械的工作,每当耳边传来远处步兵激烈交战的声音,他的心都会隐隐作痛,像有一团火在胸膛里燃烧着,想要冲出去拼杀立功。 擦拭到一半,他顺手拿起瞄准镜,习惯性地眺望前方敌军阵地,镜头扫过一片焦土和断壁残垣时,他的目光突然定格了,在残破的防线后方,一顶崭新的帐篷赫然竖立着,与四周破败景象格格不入。 帐篷周围不时有美军士兵进进出出,似乎在紧张地运送着什么物资,不同寻常的景象让张典文的心跳加速,汗水在额头渗出,浓烈的好奇和按捺不住的冲动涌上心头。 他咬紧牙关,深吸了一口冰冷刺骨的空气,甩掉手上的抹布,蹲回到炮架后,迅速而笨拙地按训练时的步骤装填炮弹。 他的手心因为紧张而发汗,火药罐在手中几次打滑,但最终稳稳地塞进了炮膛,他微微颤抖着调整角度,手忙脚乱地扣动了扳机。 一声撕裂空气的巨响,炮弹呼啸着飞出,仿佛将整个天地撕开了一个口子,几秒后,敌方阵地方向腾起一朵巨大的火球,接着传来连绵不断的爆炸声,地面猛烈震颤,仿佛一场地震突然爆发。 张典文呆立在原地,心脏仿佛被人猛地攥紧,他从未想过,一发炮弹竟能引发如此惊人的动静,阵地四周的战友们也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惊得目瞪口呆,本该寂静修整的战场瞬间变得骚动不安。 炮火声惊动了上级,排长、连长火速赶到炮阵地,神情严肃,脸色铁青,他们四下查看,试图找出是谁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开炮,张典文站在角落,浑身僵硬,喉咙发干,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连长一边询问情况,一边接到团部传来的急电,经过侦察兵的确认,刚才那顶帐篷正是美军新搭建的临时弹药库,张典文那一炮恰到好处地击中了火药堆,引发了连锁爆炸,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这一消息令在场的所有人又惊又喜,谁也没想到,原本以为是大祸临头的失误,竟阴差阳错立下了大功。 尽管战果喜人,但军队纪律不容置疑,张典文擅自开炮的事实无法抹去,违反了作战原则,团部决定,一方面给予他记二等功,以表彰其在无意中造成的重要战果;另一方面,为了警示全军,责令将他关禁闭十五天。 禁闭期间,张典文在狭小昏暗的房间里反复思考着那一炮带来的后果,他明白了,战场上个人的勇气和冲动固然可贵,但纪律和协同才是赢得胜利不可动摇的基石。 无论炮火多猛烈,步兵多英勇,如果没有严密的指挥体系,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战后,张典文重新回到连队,脸上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 他不再一味憧憬立功的光环,而是踏踏实实钻研炮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战中磨砺自己,他用惊人的速度装填炮弹,在最关键的时刻为步兵打开通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真正配得上军装赋予的责任。 他的成长,不仅源于那次偶然立下的大功,更源于战场上流血流汗后对纪律、担当与协作的深刻理解。 张典文以一个稚嫩少年的身份,踏上了最严酷的战场,用一炮敲开了成长的大门,从此,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擦炮筒的小兵,而是一名真正的志愿军战士。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岳阳发布2024.6.2《岳阳记忆 | 记“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张典文》
“首长,据我了解,上甘岭战役中的事迹都是假的!”我军任大校军衔的戴旭,一直是鹰派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