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下台,也不签协议!这让美国大为恼火。但是日本这一次是铆足了劲,坚决不肯就范,要不然一个协议,就要失去几十年积累的1万多亿美元的美债,这比广场协议还可怕。日本现在头可断、血可流,但是协议坚决不签!
美国提出的协议内容堪称“既要钱又要命”,直接戳中日本命门。协议要求将日本持有的1.1万亿美元美债变成“100年无息债券”,每年还需额外支付2%的管理费,这无疑是让日本用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填补美国财政窟窿。
此外,协议还要求日本切断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并承担全部驻日美军费用,如此苛刻的条款,任何国家都难以接受,日本的拒绝也在情理之中。
日本此次的强硬,本质上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1985年广场协议的阴影至今仍笼罩着日本经济,当时,美国强迫日本签署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国内资产泡沫破裂,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而此次美国的要求比广场协议更狠,广场协议好歹是“明着抢”,这次却是“合法吞并”,惨痛的历史记忆,让日本在面对美国类似压迫时,不得不保持警惕并坚决说“不”。
日本的底气,不仅源于历史教训,更来自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尽管美国是日本最大出口市场,但中国已成为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4年中日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3%。
日本深知,一旦与中国“脱钩”,汽车、半导体等支柱产业将遭受重创,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显示,仅2025年4月前两周,日本就抛售了211亿美元美债,用实际行动向美国表明立场。
当美国要求日本限制对华技术合作时,日本首相石破茂直接表态“日本不会被迫在美中之间选边站”,这种态度正是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日同盟的结构性失衡,美国一直把日本当作“提款机”和“战略棋子”,驻日美军每年消耗日本约200亿美元财政预算,而日本在安全事务上却没有话语权。
这种不平等关系,在日本国内引发越来越多不满,石破茂政府这次拒签协议,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争取对美“平权”。
日本经团联警告称,如果继续妥协,将严重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这既是对美国的警示,也是日本在表达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
日本的反制手段,也让美国投鼠忌器,除了抛售美债,日本还对谷歌等美企实施反垄断禁令,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加速与中国合作。
这些动作,直接冲击了美国的科技霸权和美元体系,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不得不承认,当前的关税战“无法持续”,这背后正是日本用实际行动证明美国的单边主义已经行不通。
这场博弈的结果,可能重塑亚太经济格局,日本拒绝签署协议,不仅保护了自身利益,也给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韩国、越南等国纷纷跟进,拒绝接受美国的“霸王条款”。
而中国则通过深化RCEP合作、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为日本提供了更多选择。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让美国的霸权逻辑在亚洲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然,日本的强硬也有代价,美国可能会加大关税制裁,日本汽车产业面临25%的惩罚性税率,这会直接影响558万就业岗位。
但相比失去1万亿美元财富,日本显然更愿意承受短期阵痛。
信息来源:新京报评论 日本转向强硬,美国盟友态度正在起变化|新京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