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个卖油郎问:“村里住多少八路?”小孩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七八个!

纯情如雪 2025-04-30 12:56:52

1941年,一个卖油郎问:“村里住多少八路?”小孩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七八个!”当晚,200多名日军,夜袭八路军一个团! 1941年的河北南龙岗村,一个平常的清晨,却因一句随口的童言变得不再平静。一个卖油郎看似随意地问:“村里住多少八路?”小孩不假思索答:“七八个!”谁能想到,这简单的问答,竟成了当晚200多名日军夜袭的导火索。可村里驻扎的不是几个散兵,而是一个整编团。 那一天,挑着油担的男子走进南龙岗村。他不是普通的货郎,而是日军探子“老白洋”。这种人常年在村庄间游走,装成小贩打探八路军的情报。他问孩子问题时,没想到小孩随口一说“七八个”,让他误以为村里只有几个八路军。他没多想,赶紧返回据点,把这消息报告给了日军指挥官。日军这边一听,觉得机会来了,马上组织了200多名士兵,还拉上170多个伪军,打算趁夜偷袭,把这几个八路军一网打尽。 可现实哪有这么简单。南龙岗村里驻扎的不是什么小分队,而是冀中军区17团,一个有战斗力的整编团。这情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日军压根没想到自己捅了个马蜂窝。 17团的团长叫闵鸿友,湖南浏阳人,1912年生的,年纪不大但经历丰富。1930年他投身红军,1931年入党,跟着部队走过长征,抗战爆发后一直在前线打仗,立过不少功。 1941年1月,他带着17团刚打完宣村伏击战,部队有点疲惫,就到南龙岗休整。这村子位置偏僻,本来想着低调点,可没想到日军探子还是找上门来了。团里的人也不是吃素的。闵鸿友这人脑子活,经验足,带着部队打过不少硬仗。17团的战士们也都是身经百战,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这时候的八路军,虽然装备不如日军,但靠的是灵活和意志力,硬是能在劣势里翻盘。 1月3日深夜,日伪军悄悄摸到南龙岗村外。他们带了机枪,人数加起来300多,准备天一亮就发动猛攻。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村里就几个八路军,趁夜围住,来个速战速决。可他们哪知道,情报完全错了。这300多人,对上一个团,根本就是自找苦吃。 就在这时候,一个挑粪的老汉发现了不对劲。他看到村外有动静,赶紧跑去告诉哨兵。哨兵一路狂奔找到闵鸿友,把情况说了。闵鸿友一听就明白了:日军肯定是情报出了岔子,才敢这么大胆。他跟政委吴西一商量,觉得这机会不能放过,干脆来个将计就计,把敌人引进来打。 闵鸿友马上布置任务。三营留在村前,用土墙和柴垛当掩体,挡住敌人正面进攻;其他部队分成两路,悄悄绕到日伪军后面,准备包抄。他算准了,日军以为自己人多势众,肯定会硬冲。只要拖住他们,后面就能关门打狗。 天亮后,日伪军果然开火了。机枪子弹哒哒哒地扫过来,三营的战士拼死守住阵地。9连的指导员中弹牺牲了,10连连长也倒下了,但大家没退缩,死咬着牙坚持。另一边,侧翼部队绕到位后,包围圈慢慢收紧。早上7点半,八路军从四面八方杀出来,日伪军顿时慌了,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 战斗打了三个多小时,日伪军扛不住了,最后全军覆没。八路军这边歼敌200多人,俘虏20多个,还缴了不少枪支弹药。17团虽然也损失了74名战士,但这场仗打得值,用300人对一个团,居然还能赢,靠的就是战术和拼命。 南龙岗这场仗,八路军能赢,最大的原因是日军情报出了大错。那探子“老白洋”太轻信小孩的话,根本没摸清情况,就把日军带进了坑。可光靠敌人犯错还不够,八路军自己也得硬气。闵鸿友的指挥很关键,他没慌,没乱,抓住机会反击,把劣势变成了胜势。 这仗打完,村里人给牺牲的战士立了碑,上面刻着74个名字,都是实打实的英雄。仗打赢后,17团没停下脚步,继续在冀中跟日军周旋。闵鸿友带着部队一直干到抗战胜利,后来还参加了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军队里干了不少年,一直到1988年去世,76岁。

0 阅读:350

猜你喜欢

纯情如雪

纯情如雪

纯情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