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不敢扶”的人理直气壮,不是没有人性,是怕说不清楚!4月26日,浙江金华,一女子骑电动车摔倒腿被卡,呼救没人扶,当街大喊:“现在的人怎么没有人性啦?” 4月26日的金华,梅雨季的潮气黏在柏油路上,38岁的张芳(化名)骑着电动车经过八一南街路口时,为了避让突然变向的共享单车,她猛地刹车,一不小心摔在了地上。 车体侧翻的瞬间,她的右腿被卡在踏板与护板之间,金属支架的棱角深深嵌进膝盖内侧。 倒地的声响惊动了路边早餐摊,张芳抬头看见穿校服的学生、拎公文包的上班族、戴袖章的环卫工,林林总总,27双眼睛在自己身上交汇,却又迅速移开。 电动车的塑料护板裂开,锋利的边缘划破了她的裤脚。 "帮我扶一下车!"她的呼救被汽车鸣笛撕成碎片。 穿灰色卫衣的男生向前半步,手机镜头对准她,最终却在母亲的拉扯下退回原地;穿保安制服的中年人拿起对讲机,突然转身走向街角。 张芳数着红绿灯的读秒,从60到42,没有一双援手伸来。 当第18秒的沉默降临,她的愤怒冲破疼痛:"你们都没长手吗?人性都被狗吃了!" 这句话像块滚烫的石子,砸进围观人群的平静。 有人开始小声嘀咕,有人掏出手机录像,却依然保持着1.5米的安全距离——这个被无数"扶人被讹"事件训练出的社交距离,此刻成了最冰冷的刻度。 此时,美团外卖员陈建军正好路过,他停稳电动车时,保温箱里的热粥还在晃荡。 "大姐,我扶车,你抽腿的时候注意别蹭到伤口。"他蹲下身,先掏出手机打开录像,才双手攥住车把。 这个经过千万次演练的标准动作,是外卖骑手群体在"扶人教程"里学到的自我保护程序。 车体移开的刹那,张芳的膝盖渗出鲜血。 陈建军撕开创可贴:"我店里备用的,消过毒。" 他始终没关手机录像,直到确认张芳能站稳,才把视频文件命名为"20250426金华八一南街"——这是他第7次在帮扶时留存证据,前6次视频最终都成了自证清白的"免罪符"。 监控录像还原了事件全貌:从张芳倒地到陈建军帮扶,共1分12秒,其间19人经过,16人选择绕行。 这种群体性犹豫,在2006年南京彭宇案后逐渐成为社会肌肉记忆;天津许云鹤案中,法院"老人因受惊吓倒地"的推定,让"扶人风险"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 2024年最高法发布的《善意救助者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在地方执行中出现"举证责任倒置"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某基层法院数据显示,2023年"扶人被讹"案件中,救助者平均需花费37天收集证据,相当于月收入的42%用于诉讼支出。 事件发酵后,陈建军的录像被作为典型案例写入社区《文明互助指南》。 这份由金华市民政局编制的手册里,不仅有"帮扶前录像""寻找目击证人"等操作指南,还附上了法律援助热线。 更重要的是,当地试点"善意救助保险",政府每年出资200万元,为救助者提供最高5万元的法律保障金。 但这些举措无法完全驱散阴影,张芳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当时喊'没人性',现在想想,可能错怪了他们。" 她手机里存着2019年父亲摔倒无人敢扶的监控视频,那个在地上躺了8分钟的老人,最终因延误治疗落下残疾——这段家庭记忆,让她对陌生人的犹豫多了份复杂的理解。 这个普通的救助场景,暴露出文明社会的深层病灶:我们在构建自我保护机制时,是否也在给善意装上枷锁? "最大的痛苦在于,你明明对世界充满善意,却不得不先学会怀疑。" 张芳事件最终以温暖收尾,社区志愿者送来护膝,陈建军收到市民赠送的"善意骑士"勋章。 但更重要的启示在于,法律的刚性保护与社会的柔性理解,必须成为善意的双引擎。 当我们为救助者编织"安全网"时,也是在修复社会信任的裂痕。 毕竟,一个不敢扶起摔倒者的社会,摔倒的终将是我们共同的文明。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浙江台州高速上,车祸追尾起火,然后现场有爆炸声,遗憾的是人没有出来,估计是不知是
【1评论】【6点赞】